新时代下的文化自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1:11:57 中国民族报 张栋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并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新时代有了更厚重的历史使命。 新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的这一提法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新阶段的精确概括。 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来说,“新矛盾”的说法很及时,也很适用。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其主导是学者,不仅包括教育工作者,也包括文艺评论家。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定位就是要培养青年学者,各二级学科的教学是其主要内容,培养出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也继续在科研机构学习工作,与社会、大众是有距离的。这样看来,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就已有了“新矛盾”的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体制内,不管是研究者的饱和程度,还是研究对象的重复化,内部已经呈现充分甚至是过于饱和的趋势;而这一现象的反面,是所谓“学术”在民间中的空白状态对于学术有促进作用的文艺评论家并不多见。 应该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是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逐步确立学术大众化的意识,形成服务人民的学术体系,并付诸实践。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 新布局 在十九大报告中,“布局”可以说是一个关键词。十九大报告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启示,也在于要确立一种布局意识。长久以来,中国语言文学各二级学科之间一直各自为战,彼此之间交流匮乏,甚至相互歧视,这对于整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重新规划整合学科建制,加强二级学科间的交流沟通,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是当下非常紧迫的工作。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8个二级学科,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设置学科的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发展水平不均衡、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起步晚、水平参差不齐,这并非学科良性发展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曾着重提到《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等少数民族史诗,可见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中国语言文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稳步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家群体如藏族作家阿来、满族作家赵大年的作品受到主流社会关注;学术研究层面如兰州大学对东干语言文化的考察探讨,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主持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资料库的建设与研究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来说,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诸多方面仍未引起重视,因此,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二级学科布局,应该将不同学科置于平等发展的平台,教育资源应适度向弱势学科倾斜,这样不同学科之间才会有更多样的交流话题与更广大的交流空间。 新目标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只体现在经济实力,文化的强大才是真正本质的、内在的强大。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其根源在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负有重要的使命,从确立学者自信到树立学术自信,最终实现学科自信。 确立学者自信,是学术自信与学科自信的前提。学者自信的获得,取决于学者对自身职业性质的准确定位。习总书记认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学者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展批评,不管其批评对象是什么,自己心里都要有一杆秤,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对象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批评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客观、科学的批评标准,不因人情或物质利益而随意发生改变。只有这样,学者才能树立自信,学术与学科才能健康发展。 树立学术自信,是学者自信与学科自信的重要保证,其基础在于一种健康学术生态的建构。观照中国当下的学术现状,虽然学术精品不断涌现,但大量的学术垃圾也在不断产生。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来说,论文抄袭、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学术资源的管理缺乏相应的规则,学术成果粗制滥造者不在少数,论文选题大量重复而创新意识不足,研究者内部因为资金等问题而敷衍了事,学术自卑取代了学术自信,这是让人忧虑的现象。因此,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需要树立一种正视现实、医治痼疾的健康学术风气,严格确立学术标准,控制学术垃圾的孶生,明确学术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唯有这样,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才能够形成,学术自信也才能随之树立。 实现学科自信,是学者自信与学术自信的最终目标,也是通向文化自信之路的重要枢纽。一个学科的建立,凝结着几代人的辛勤汗水与思想精华,往往要穷千万人之力,才能使学科变得真正成熟与厚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跨越一百余年的艰苦历程,承载着无数人的殷切厚望,其最终目标是影响中国数亿人民的心灵世界,不仅向着真善美的人格境界进发,也为人民情感世界的充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新目标,必将胜利实现! (作者系兰州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主旋律电影的风向标
- 下一篇:辛泊平:心底无私天地宽 读少一《电视机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