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后的讲座》观后感3500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2:11:3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伴我多年,但一直没有深刻的感受过。今天噙着泪水看完了影片《最后的讲座》之后,才真正领悟到它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影片以鲜活的事实讲述了“全国模范教师”、海南师范大学郭力华老师从教二十三年如一日,潜心学问,严谨治学,敬业爱生,甘为人梯,诲人不倦,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一名教师的职责,以及面对病魔的折磨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坚强和乐观豁达。为了实现一个儿时梦想——从事教育事业,她无怨无悔地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故事真实生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郭力华老师用自己的一片丹心为“人民教师”这个称号,浓妆重彩地抹上了华丽的一笔。这是一首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从郭老师的身上,我再次感受到了“人民教师”四个字的份量,这四个字里包含着多少爱心、责任,以至生命的代价!我为郭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为我们国家、我们海南拥有这样的教师感到自豪,更为能成为这样的教师的学生感到羡慕,也为三尺讲台上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教师感到心痛和惋惜。 高尚的师德铸就了闪光的师魂!观看完影片,我的心灵深处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颇受启迪: 一、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立教之本,立言之本。也是教师的灵魂,没有师德,师将不师。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则是师德的综合体现。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没有高尚的师德,岂能安贫乐道?没有高尚的师德,岂能化做春泥更护花?大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他(她)们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她)们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作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用自己健全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性的潜移默化,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乌申斯基还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很强的教学能力,更应该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学生从教师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如何做人,怎样做事。郭力华老师正是用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良好的道德品格、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诠释了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她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强了让学生尊敬和爱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消除了学生抵触心理,优化了教学效果,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高尚师德形成的根基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有正确思想指导的人,就必然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理想对于人生,就如同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意味着没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崇高的理想能够使人产生坚定的信念,把人塑造成一个强者,使其能够在顺利的时候更加奋进,在困难的时候能够逆流而上。如果实现梦想是重要的目标,那么,什么是伟大的目标呢?在郭力华老师看来,帮助别人实现梦想,做个助人圆梦者才是真正伟大的目标。她认为,老师是最好的“助人圆梦者”。并希望学生能发挥他(她)们的潜力,当好教育的推销者,和自己一道共同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增强了郭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什么给予郭老师这么强大的力量?是为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为国家、民族、家庭、孩子提供的服务。而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能否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郭老师深知,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用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为此,她不断增强自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人育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水平,关爱学生,用一生的心智与情感培育学生。她的人生价值,体现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中。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郭老师坚守着这份平凡。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辛劳的,更是一种无私的付出。教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而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持久的、执着追求的内在动力,靠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郭老师主动请求去青海、海南等条件差的边远地区支援教育事业,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也不放下自己的那份责任和执着,仍以坚韧的毅力支撑在讲台上,即使在与死神抗争或是人生失意的日子里依然能够感受到她乐观进取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 三、师爱是高尚师德的灵魂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和尊重学生是极其的重要。这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因为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最终才会有教学相长。教育的主心骨是“爱”。“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要让学生爱我们,我们就得爱学生。产生师生矛盾的三类根源无外乎教师自身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和师生共有的问题。教师有了爱心,自然解决了这三类问题。郭力华老师称得上是一位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她怀揣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以自己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诠释了爱的教育的真谛。 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大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郭老师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当然,她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而不溺,严而有格,一视同仁。”她授课,没有因为学生的迟到或捣乱而训斥学生,而是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爱去和学生碰撞,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时候宽容引起得到的震动,比惩罚更有震撼力。”面对问题学生时,她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她没有急躁,没有指责,更多的是宽容和耐心教育,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 四、博学专才使高尚的师德更富有内涵 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还要有博学专才。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并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多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尤其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学科交融,更加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做一个“智如泉涌”的教师。 我永远记住郭力华老师说的一句话:兴趣和自信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善于用生动有趣的例子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调动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为此,她潜心学问,刻苦钻研,学习新知识,汲取新经验,掌握新技术,提高业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三尺讲台,曾经培养了我的成长,如今,轮到我站在这三尺讲台,耕耘新的生机,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已有二十年教龄的高校党员教师,在这平凡的工作中,我寻觅到了无尽的满足,也自认为表现还是不错的,但观看完影片,才发觉和郭力华老师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面对学生一双双企盼的目光,我更加感受到了做一名教师责任的重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要把弘扬师德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以郭力华老师为榜样,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切实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工作方式,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用新时期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用高尚的师德风范感动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电影《钱学森》观后感1500字
- 下一篇:《龙猫》观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