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艾里香 非虚构类出版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近年来访谈录图书出版扫描


    
    现在的文化生活中,访谈录是其中的一个热点。最近一段时间,访谈录类的书籍也悄然兴起。这些书内容真实自然,现场感强,条理分明,成为非虚构类出版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本文仅就近年来新近出版的相关图书做一个整体的梳理,仅供读者参阅。
        可赞:访谈录中的名人效应
    访谈录中的访谈对象一般都是名人,名人效应在这类图书中的体现堪比任何门类,昔日《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图书的洛阳纸贵,就是最好的明证。
    提起访谈类图书,不得不提査建英主编的《八十年代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该书初版8年前,但至今仍在热销。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是激情、浪漫、理想主义的代名词。查建英邀请了包括北岛、阿城、陈丹青、崔健、刘索拉在内的当年文化领域的风云人物深入对话。书中对那个充满理想气质和批判精神年代的追忆与致敬,开启了几代人意识深处的集体反思,照见了今日社会人文精神体征的匮乏与脆弱。
    发问,有观点也有立场。王童的《视窗你我他:王童名人访谈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访谈的对象大多是文坛和影视圈里的风云人物。对已故导演张暖昕的访谈,是迄今为止影坛保留的一份比较完整的遗言;对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维亚的专访弥补了一段空白;与冯小刚促膝谈心,是十多年前的继续。令人遗憾的是,因时过境迁,已遁去的人物也没全部收入进来。但不管怎么说,这终是一份影视及文坛上著名人物侧影的留档音画。闻其声、观其人,这些人物的行为举止与创造多有同僵化体制冲突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人都要面临一个自我选择的困境。
    倾听精英的声音,便能寻找到智慧的光芒。《杨澜访谈录之超越》(译林出版社,2014)作为大型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的实体书之一,甄选时代热点人物,包括冯小刚、刘烨、陈忠实、陆川、管虎、宁浩、郎朗、陈坤等一线明星、作家或艺术家,畅谈的话题不仅紧紧围绕时事或专业,更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抽丝剥茧地讲述他们的故事,以人生百味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悟,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可品:当代文化的多元答卷
    站在常识一边,需要思考,也需要良知和勇气。资深媒体人杨子云历经5年的追问,采访21位各自行业的翘楚,汇集成《站在常识一边——子云访谈录》(九州出版社,2014)。作者与任志强、韩寒、杜维明等面对面对话,企业家发问“谁的原罪”;学者们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警告“不可轻言革命”;社会学者分析“信任崩溃之痛”;公益行者畅言“社会出现了”。提问者尖锐深刻,应答者真诚坦率,言常人所不敢言,见庸人所不能见。
    杨德昌被誉为我国台湾新电影的主力旗手,代表了台湾电影的巅峰,他的去世被认为是“台湾独立电影时代的终结”。王昀燕的《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商务印书馆,2014)深度专访小野、吴念真、张震等16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以及受访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
    文化是什么?理想又有多远?著名记者高晓春的《有理想就有疼痛》(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是一份关于中国当代文化的真实底稿,收录了他与众多名人和大家的访谈与对话。被访者有莫言、陈忠实、白先勇、冯骥才、周海婴、余秋雨等20位当代中国文化名人或大家。他们敞开心扉,谈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展现了这些文化大家多彩的内心世界,也阐释了他们对生命、艺术、财富、文化、理想、疼痛的理解,从而勾勒出一幅中国当代文化地图。
    语文教学似乎没有大事,说到最后就是多读和多写;语文教学似乎又没有小事,谁都承认它关乎人的精神成长,有无用之大用。半个多世纪以来,语文教学仿佛丢了魂儿,要么偏向政治,要么偏向扭曲的“人文”,当下依然有人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李节编著的《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汇集了钱理群、李镇西等20多位在中国文化、语文教育等方面颇有研究的专家之真知灼见。
        可思:试图唤醒民众的理性
    文化学者的思索与探求反映了时代思想的发展与变迁。李怀宇的《思想人:当代文化二十家》(漓江出版社,2013)是学者的人生经历与思想状态的珍贵记录。金耀基、李辉、蔡澜……尽在书中展现他们的智慧与洞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们虽饱经沧桑,却仍然在文化领域上下求索,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殊为可敬。书中访谈的内容,大多涉及学术文化、历史人生,从中可以探求一些知人论世的史料和真知灼见。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末,《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特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的采访。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资深媒体人马国川的《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中信出版社,2013)是一部关系中国命运、关系国民福祉的良知之书。全书围绕中国改革的主题,对吴敬琏、厉以宁等当代10位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学者进行访谈;涉及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社会转型、经济变革、文化重建等关系每一个中国人命运的重大命题,为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寻求历史方向性的道路。他们试图用自己的理智与良知,唤醒民众与当政者,认清对当前中国问题的诸多混乱认识。
    历史学者身上,有着压力与责任。杨奎松的《谈往阅今:中共党史访谈录》(九州出版社,2012)记录了共和国建立前后,中共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状况与方法,展示了作者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包括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作者研究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对于历史真相的昭示,更在于对历史的那种冷静、客观的审视。
    传媒的世界由社会的变迁所塑造,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社会变迁的历程。常江、邓树明主编的《记录与透视:中国传媒热点事件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是国内首部以热点媒介事件为议题的深度访谈录。编者秉承忠实的记录精神,围绕着一系列热点媒介事件,对国内资深新闻传播学学者和媒体从业者进行扎实的访谈,呈现学界和业界尖锐而又鲜活的观点,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综上所述,这些书香里的访谈录,给人以心灵上的另外一种平静,舒缓,不断地得以净化,以达到传承文化底蕴的境界,使人超脱世俗的旋涡,得到对人生真谛的别样启示和收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