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木文 出版是我一生的事业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51 中国新闻出版报 宋木文 参加讨论
《八十后出版文存》 宋木文 著 商务印书馆 2013年9月出版 这本自选集主要写于2008年以后,是我迈进八十门槛之后写出,故以《八十后出版文存》命名;又因多数文稿出自拙著《亲历出版三十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之后,内容也多有衔接,故可视为2007年出版的以论述新时期出版变革为主要内容的那部上、下两卷集的续编。 在《亲历出版三十年》自序中,曾对我年逾古稀还在为反思历史和面对现实而撰稿,归结为把出版当作为之献身的一项事业。确实,这也是我能在八十之后写出这本约四十余万字书稿的真实心境。 为体现作者的思想脉络,也方便读者翻阅,我将收进本书的75篇文稿(未计《自序》《著文目录》和《几句编后的话》)按六类编排。 排在前面一组的,是以《〈亲历出版三十年〉出版座谈会答谢辞》开头的15篇文稿,有综述,有专题。这组文稿,主要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回顾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变革与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有纪事有建言,在内容上多与《亲历出版三十年》相衔接。1980年~1990年代,由于实行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又有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伴随其中,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成为各界学者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历史时段。如果我在这里的回顾,也能够对研究这一历史时段的中国出版及其相关变革与发展提供一点有用的历史资料,就是我的最大满足。不过,这其中那篇《关于国家新闻出版与广电管理机构设置的意见》以及所附资料,虽也有历史回顾,但其主旨则是针对现实问题而讲的。 第二组是5篇缅怀胡乔木的文稿。2010年,我曾因“两条重要的史料”同资深学者吴江在《文汇读书周报》有过论争,这里所收《胡乔木在大转折年代的理论贡献》,就是对这场论争的综述,从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调整上反映了党中央在新时期开端几年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的某些决策情况。2012年6月1日,是胡乔木诞辰一百周年,我应约为《我所知道的胡乔木》纪念文集写了一篇《胡乔木对新时期出版工作的历史性贡献》,以后又在纪念座谈会上以《学生与晚辈的思念》作了发言,还收有另外两篇文稿,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中央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事业恢复与发展的决策与指导。这样,文集的前两组,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反映相同历史主题的文稿,可以联系起来阅读,甚至可以排列在一起的。 第三组是8篇关于版权问题的文稿,其中《八秩老局长谈30年版权人和事》(访谈录)、《著作权法政治性不保护条款的由来与归宿》,反映了我为了版权所做的一些工作,以及我对若干重要问题的观点,更反映了著作权法制定与修改的一些重要情况。需要说明的是,2008年以后,我也曾应约写过并发表若干关于版权立法的文章,但其内容同载于《亲历出版三十年》上卷中《建立与完善中国版权制度二十年》那篇长文有些重复,这里均未收入。第一组中也有因类似情况而未收,这里一并说明。 第四组收了20篇关于书籍的文稿,是从序书、荐书、读书、出书等不同角度引发议论留下的文字。多为对重点出版工程和专业名家论著的评论和推荐。我不想掩饰作者在这里有“借题发挥”的流露:有对书写历史和启示现实的议论,有关注当前改革和出书质量的建议,有发扬传统和尊老敬贤的呼唤。 第五组文稿是对老领导、老朋友、老同事的思念,共15篇。对这些思念故人、回顾历史的文稿,我都看得很重,用心书写,是忆人怀着感情,叙事力求准确,此次为编稿集中重读,在一些侧面或细节,有一种回归历史和倾心交谈的感觉。 排在最后的第六组12篇文稿,主要是我对党的重要文献的学习体会和记述个人成长与友情的文字,是我这个历经八十多年风雨之人的政治信念、生活态度、处事原则、交友之道的真实书写。 以上分类编排只为便于阅读,就其实际内容来说,有些文稿则因有着内在联系甚至交叉而难以截然区分归类。比如最后两组文稿,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我敬老、交友与处事的真情。 像《亲历出版三十年》《宋木文出版文集》《中国的出版改革》(日文版)一样,在每篇文稿前,我都写了介绍写作背景的“题记”,并配发了一些相关手迹或照片。 此外,将我从1959年起写作的文稿,简注时间、背景及发表报刊,按年代编排,以《著文目录》,附于全文之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