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 渡边淳一:死很残忍,爱很极致

    2017-10-30

    当渡边淳一还是医生时,他站在手术台前面对病人的离去总会感到恐惧。“死亡让人多么悲伤啊”渡边淳一曾如此说,而这位弃医从文,总在小说中寻找坦然面对死亡的作者,如今也走...

  • “杀王”: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对决

    2017-10-30

    ——试析大江健三郎在《水死》中追求的时代精神 绝对天皇制也称为近代天皇制,在战败后被象征天皇制所取代,然而战前和战争期间支撑着绝对天皇制的社会伦理并没有因此而消灭,...

  • 论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中的创伤记忆(三)

    2017-10-30

    三 第五部分回到叙述的当下,与前面的记忆再次形成悖谬。“我”已是年逾三十的男人,感悟到“这里没有我的位置”,在山手线的列车里,想起中国女孩的话,“这里终究不是我应在...

  • 波斯中世纪诗歌中的苏菲思想审美价值

    2017-10-30

    穆宏燕 公元651年,曾经不可一世的萨珊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大军所灭, 从此波斯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阿拉伯人在强行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也强行推行阿拉伯语,禁止萨珊帝国...

  • 论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中的创伤记忆(二)

    2017-10-30

    二 小说第二部分讲述了六十年代一个秋天,“我”参加小学会考时“我”与中国人小学的监考老师的邂逅。在小学生的“我”的心里,中国人小学是“天涯海角的地方”,在陡坡上与几...

  • 论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中的创伤记忆(一)

    2017-10-30

    【内容提要】 村上春树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去中国的小船》中通过悖谬叙事展现了日本社会对中国如刺般的他者性认识。这一认知形成的创伤记忆隐藏着当代日本人面对中国时复杂...

  • 在卡夫山上追寻自我

    2017-10-30

    ——奥尔罕·帕慕克的《黑书》解读 一、《黑书》涉及的一些宗教哲学背景 《黑书》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毋宁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对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哲学作了生动的展现,...

  • 伊斯兰文化中关于诗歌和诗人地位的论争

    2017-10-30

    一、指控诗歌和诗人 欧菲创作于1221年的《诗苑精华》是波斯古典诗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第一章《论诗和诗人的优越性》中记述了这么一场有关诗歌的争论:一天晚上,在伊本·阿...

  • 黎巴嫩文学的延伸界定

    2017-10-30

    ——1995年后的黎巴嫩流亡小说 近几年来,在欧美国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英语和法语为语言进行创作的黎巴嫩作家。他们大多数都是中年人,经历过黎巴嫩内战,目前定居在欧美国家...

  • “白雪”入歌源流考

    2017-10-30

    【关键 词】白雪/歌语/汉语训读语/《万叶集》/表记/柿本人麻吕 【内容提要】 30年前,日本学者佐藤武义曾在一篇论文中揭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如今看似普通的“白雪”一词在平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