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元代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西北子弟”文人群体的出现,使得元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他们对儒家文化的服膺接受,多元与多种信仰包容并举,在元代游历之风盛...
自从内藤湖南博士提出唐宋变革论,后续参与讨论的学者很多,我也曾数度表达看法。但就我近年的感觉,更认为唐宋的变革是一长时段渐变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就大端来...
内容提要: 刘勰重视文体的体制规范,强调辨体,试图为各种文体树立起“正体”。但同时,他也表达了颇具层次的“破体”观。他认同文体在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和创新,认为这是必然...
内容提要: 《文心雕龙》的体系研究事关中国文学理论体系有无这一核心问题,为众多学者关注。笔者认为,该书体制采用的是古代诸子著述较为常见的“内外篇”模式,以道为体,以...
通过会通研究,我们可以把唐宋一些文学现象放在更准确的历史坐标上来观察。比如唐代近体诗律。王力《汉语诗律学》分析基本句型有四种:仄仄平平仄(a型),平平仄仄平(B型),平平...
内容提要: 宋代官员任官、选官制度加速了官员的流动,增加了官员出行的机会,也为行记的创作提供了契机。宋代官差行记最直接地反映了宋人长途公务旅行的场景,其旅行特点表现...
明人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序》言:“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
近年来学术疆域划分越来越细,同治古代文学的学者也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彼此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很少得到借鉴、交流、碰撞。甚至唐宋文学这样两个关系甚为密切的领域,相互之...
内容提要: 文人文集的“上献”与“下赐”,是北宋时期文集“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的主要模式。文集上献是在北宋朝廷搜罗文献、丰富国家图书储备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文集上...
“会通唐宋”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值得学界深入探讨。我认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通行的文学史分期方式的一种反思,有必要先在整个文学史编写的框架内进行思考。 20世纪80年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