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形式”在卢卡契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中具有本体性地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同一,在美学方面保证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社会层面则被抬升到反资本主义的理论高度。文...
内容提要: 美国学者努斯鲍姆提出“诗性正义”的命题,并论述了它的三个特征:“走向他人”的重要性、在人性上“保持丰富性”的必要性以及“诗性裁判”的可能性。她用“诗性正...
内容提要: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成与传播,回顾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并突出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历程中的重...
内容提要: 电子媒介以特殊的信息生产形式,与文化生产、文化产业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起电媒时代的新型文化。而这种电媒文化又直接影响了文学知识范型的转换、扩大与更新。...
内容提要: 在新媒体时代和深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多元化时代,文学经典“存在与否”、“属于谁”以及“是何种层次上的”等反思性问题日益突出,“经典”的“地动山摇”为文学经...
内容提要: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所有的文学都有文本。口头文学的本义是一种通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在口头表达之前已经存在,它的文本存储在人的大脑里,称之为脑文本。脑文本是...
美国犹太人哲学家阿维夏伊·玛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曾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下属历史研究学院的乔治·坎南教授。早期曾从事语言...
内容提要: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始终伴随着共同体叙事的主题,而有关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核心题旨的史述往往缺少日常视野和驳杂的地方经验。《中国的一日》打破了文学史与...
内容提要:完整的文学史研究应该既重视作家、评论家和研究者的言说,又要照顾到普通读者的阅读。“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研究是对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丰富,是完整的文学史研究...
内容提要:在20世纪的现代中国学界译介和接受西方文学思潮和文艺理论的历史过程中,日本起的是值得重视的中介作用。中国文坛通过厨川白村对弗洛伊德和象征主义的接受,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