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以西的门头沟,层峦叠嶂、山路崎岖、林木幽深,经历了太久的苍凉和贫困。那里出煤,挖掘出地下的阳光,山民们破败的小屋里依然黑暗。在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中他们挺直...
元旦接2009年最后一期《文艺报》,读到李朝全《文学呼唤名编辑》一文,文中作者感叹:“好编辑真的是越来越少了。”一个似乎被人淡忘了的名字遽涌心头:萧殷。 《鲁迅日记》(...
梁晓声《回家》,《北京文学》 2010 第2期 梁晓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知青文学蜚声文坛,他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等,构成了我们一个时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崛起已是既成事实。大国崛起,如果仅有经济的繁荣和物质财富的累积,而没有国家文化价值的自觉与定位,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文化形象和...
我素来认为,让人看懂并给人美感享受的书法,是好书法;同样,让人看懂并让人感动的诗歌是好诗。石英同志的诗,就是这样的好诗。 最近,有幸读了石英同志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焦祖尧摹写东莞的长篇报告文学《云帆高挂济沧海》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读了这洋洋十万言后,我不禁掩卷感叹:姜,果真还是老的辣!祖尧行文,是谓意在笔先,张合有致,显示...
李瑛写诗,从16岁写到80多岁,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写到今天,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我和李瑛从神交到熟悉,感觉到李瑛本身就像诗那样纯净。他有长制,像《一月...
对于我们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几届学子来说,文学七七级前辈学长的文学实践早已被演绎成传说,进而被塑造为新的北大文学神话。而《早晨》则是这一文学神话的标志和...
《裁缝的女儿》是一部叙述从容、内容丰厚,能引人思索的书。它为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带来了久违的清新,让我们陷入静静的思考。 作者重阳,是一位陌生的女作家。然而,一走进《...
重阳的长篇小说《裁缝的女儿》最重要的思想艺术成就体现在比较成功地创造了从“裁缝的女儿”到济世名医王晓春这个艺术形象上。小说从她童年时代写起,一直写到她年近七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