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明《每一个下午》一滴水珠见世界 作家陈继明说,好小说是球形的,饱满的,可以从一万个角度去研究,而所谓主题,通常都是一厢情愿被总结出来的。这句话似乎可以用来评价他...
中国的历史是故事的长河,我们活在中国的历史中,活在中国故事的长河里。我们之所以愿意真诚地把“中国故事”这个桂冠授予高建群的《大平原》,不单在于《大平原》的景观格外...
《大平原》以渭河源头的环境描写开始——大部分长篇小说都是以环境描写开始的。但许多长篇的环境描写是不值得一读的,它们显得乏味而节奏缓慢,只是走一个程序。 《大平原》的...
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写作和出版变得格外的容易和轻率;另一方面,文学加速度地边缘化。要实现文学的突围,就只有通过一种幻想性的写作来提振...
过去这一年中国文坛的散文创作,我们无须讳言它存在的某些问题与缺失,但更要看到它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一大批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作家,依然专注而痴情地仰望着精神的星空...
魏宝涛专著《〈文艺报〉》与“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辽海出版社出版)希望我写点什么,因为我是他的导师,又因为当年我曾在《文艺报》工作过。虽然我对《文艺报》的那十七年...
陕西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陕西是农耕文明最坚强的堡垒,而农耕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具有核心价值的意义。高建群曾写过一部小说叫《最后一个匈奴》,套用...
近十年文学的基本走势可以说一直笼罩在一种虚高浮肿的叫做“现实主义”的潮流或氛围中。我们的文学在近十年中所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与此有关。从写法上看,多是笔法单调乏味、...
在理论界曾经热闹一时的“文化研究”近几年来似乎相对沉寂了。鲍德里亚曾对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及相关媒体报道作过分析。而最近两年以来,全球社会最热点的话题当属2008年以...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8年5月24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作了演讲“为谁而写作”(《世界文学》2009年第6期)。他说,三十多年来,这是他被记者们问到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