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刘勰重视“文德”问题,《文心雕龙》的“文德”论具有独特的内涵。刘勰用辩难的方式,否定了社会上通行“文人无行”的偏见,提出了新的“文德”论,即:“士之登庸...
内容提要: 考察玉石崇拜和神话信仰现象(即“玉教”),作为史前玉器时代的文化大传统要素,如何在进入华夏文明国家的过程中衍生出金属崇拜及神话信仰。依据出现时间的早晚,将...
内容提要: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有《答施兰垞论诗书》《再答兰垞第二书》两封书翰。这位施兰垞姓施名谦,是清代雍、乾时期浙江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参与南屏诗社活动...
摘要: 诗人之诗、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这三个诗学批评概念的提出源自对诗歌进行文学类型的分析。这三个概念在清代诗学批评话语中的确立与其理论内涵的被不断揭示,以及有关诗学...
内容提要: 在周代宗法制社会里,婚恋行为虽被主流社会以婚礼的形式加以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原始婚恋习俗的彻底灭绝,相反,它们仍存在于周代社会。春秋时期,随着理性精...
内容提要: 庄子散文有着显著的愤世倾向,但这种愤世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而是与他对殷周之际政治文化变迁的反思结合在一起的,包含着价值评判,也意味着个体自由意识的觉醒,...
摘要: 一般认为,经典就是文本本身,但是从阅读与接受角度来看,经典应该是包括经典文本及其诠释文本的整体。就此而言,经典可分为原生层和次生层,次生层包括整理与注释文本、评点...
关于古典戏曲的文体渊源的讨论,多集中于音乐、舞蹈、诗词、小说、说唱文学等艺术样式,其与历史著作的关系,研究者却鲜有论及。究其原因,似乎是二者的关联不像戏曲与其他艺...
内容提要: 百年现代文论界一直将“文以载道”视作一种工具论的文学观加以批判,忽略了“文以载道”作为一种“文论原型”具有道的超越性、文的本体性、载的个体性、用的教化性...
摘要: “温柔敦厚”诗教观,与周代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周代的贵族教育着力培养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此一诗教观既是周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