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美学作为现代形态的学科,20世纪中后期才在中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但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将西方一些近现代学术思想、观念、体系和方法译介到中国,对中国...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察,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这种交流从17世纪真正开始,到18世纪,欧洲刮起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哲学、艺术引起英国人的极大兴趣。英国著...
作者简介: 宋莉华(1971-),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 美国传教士亮乐月是西方来华女传教士的代...
如今,在人文学术的广泛层面上,中国学者对世界各地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接受、理解、把握和回应已经有了一个学科化倾向。 为了推进这个学科的发展,有几个层面的问题是需要进一...
作者简介: 耿纪永,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容提要: 随着寒山诗在东方和西方文学地位的上升,寒山诗的翻译和传播受到普遍关注。但现有研究均将寒山诗进入英语世界的时间确定...
作者简介: 万海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1931年在巴黎,对诗歌发生兴趣的艾青,买了一些法文版的俄罗斯诗集,其中包括叶赛宁的《无赖汉的忏悔》。通过阅读叶赛宁的...
中国对哲学、史学、文学的划分,是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文化、学术中引进的。这一分类是现代社会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有其长处,也有其弊病。例如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就不完全合适...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许多香港、台湾及外籍华人作家的小说、诗歌、散文等集子。它们加强了海内外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沟通了炎黄子孙间纯朴的民族感情。但是关于我们共同的文学...
设置诸如"中国文学"以及"日本文学"之类的国别文学史学科,这已是现代大学教育研究中的基本常识。可是,却鲜有人扪心自问:这种学科分置真的是绝对正确、不可动摇的吗? 遥想千...
作者简介: 万海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在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下简称大江)新近出版的小说《别了,我的书!》(以下简称《别了》)中,多次出现加了引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