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源于西海固地域文化与伊斯兰信仰的培育,马金莲不仅表达了她对西北回民民族精神的准确理解,也体现了她对处于文明转型中的这一群体伦理选择与身分归属的思考,并由此形成了...
史诗研究者往往是古典学、语言学、比较文学、民俗学、民族志学或文化人类学等专门学科的专家。欧洲古典学、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中叶欧洲民俗学的产生,都推动了史诗...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原住民文学中混语现象大量出现。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中混合语码的出现意味着对压迫性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与解构,这也基本符合台湾新乡土或...
在我国南方,史诗的出现和研究都是晚近的事情,对南方史诗的搜集整理也经过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其多元的形态在国际史诗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早期的南方少数...
摘要: 锡伯族叙事诗《荞麦花开》,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的前半部分,是不拘泥于原著故事框架进行的再创作,是一篇独立完整的长篇叙事诗。...
拉祜族主要生活于中国云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区的山地,属藏缅语族,拥有丰富的诗歌传统。本文将主要从文类的视角来描述和探讨拉祜族使用古调演述事物起源、族群历史的叙...
摘要: 三多作为晚清民初词人,有《粉云庵词》传世。其词先师王廷鼎,所以有"浙西"之味;又入谭献之门,浸染"常州"作词之旨。后又取径稼轩。除此之外,三多还是纳兰性德的忠实信徒。由...
摘要: 现代民间文学或民俗学学科从德国浪漫派那里获得了内在目的和实践意志,即在把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民间文学或民俗看作手段的同时也看作目的,它们不仅有社会功能,也有自身...
摘要: 只有不断进行现象学的双重悬搁并对马克思式的认识论加以先验论现象学的方法论改造,我们才能从实践的立场上把民间文学及其研究看做双重主体并且区分其外在的经验性目的...
摘要: 在多民族文化互融共进的历史背景下,满族文人文昭积极学习汉文化,师承王士祯,诗、书、画皆工,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他的题画诗对画作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借题画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