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 永不消失的乡土

    2017-10-29

    去年岁末,我身心疲惫地从省城医院回到故乡。记得那天上午,天空飘着淡淡的雪花,是那种令人心痛的纯净。一家人围着红泥小火炉,有一种久违的温馨。 在这个纯净而温馨的日子,...

  • 严肃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2017-10-29

    在现代世界中,严肃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甚至是日常生活本身的界线正在逐渐消失。在传统社会中,艺术与实用品、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有着本质差别,它们由艺术本身深奥的哲学内...

  • 吁请作家到农村

    2017-10-29

    吁请作家到农村 作为农村宣传干部,我痛感当代农村题材作品甚少。乡村,几乎成了被作家遗忘的角落。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题材作品相当火。《三里湾》《创业史》等长篇小说,《...

  • 光怪陆离“万花筒” 春色恼人眠不得 ——读梁奕新作《制片人》有感

    2017-10-29

    说怪不怪,偌大文明中华的偌大文学读者群,眼下似乎都患有“文学厌食症”,原因多多,一言难尽。且以笔者“个案”为例,实非厌倦货真价实的文学作品,而是远离滥竽充数的伪文...

  • 我倒是更喜欢“选集”

    2017-10-29

    作为一个作家,在我自中学时代即始发表作品的数十年写作生涯中,除长篇小说单行出版之外,结集出版过一些诸如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之类的“专集”。而今面对经年...

  • 开阔的世界眼光纵深的文化含量

    2017-10-29

    大型历史文献片《闽商》在近期的电视专题片中,无疑是一个突破和亮点,它以开阔的世界性眼光和纵深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一次成功...

  • 向鲁迅学习

    2017-10-29

    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美术工作者。1941年就崇拜鲁迅先生, 1946年看了初版本《域外小说集》和《高尔基画传》,觉得作家不是从教室里培养出来的,就自动退学,自学文艺。不...

  • 在跨学科研究中寻求新发现

    2017-10-29

    日前,海外华人学者张英进应邀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4场学术演讲,演讲涵括了3个专题,分别是“比较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穿越文字与影像:张爱玲电影中的性别、类...

  • 一种新的历史表达

    2017-10-29

    制作大型、严肃、端庄的纪录片已经成为一些有抱负的当代电视人的艺术追求。近年来,我们看到了《江南》《晋商》《徽州》《圆明园》《大国崛起》《中国记忆》《故宫》等一批优...

  • 精神的化石

    2017-10-29

    散文现在非常发达,拥有大量的读者。河北这几年,散文创作也是硕果累累。近年来有很多优秀散文作品问世,比如刘家科、傅剑仁、张成起等等。作家们为这个古老而新鲜的文体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