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残雪小说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4C006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董外平,文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讲师 残雪小说是否存在历史、...
摘要: 在余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叙事结构不仅是一个形式试验的对象与产物,而且也是贯彻和诱发作家权力意识的叙事工具。以《活着》为界,之前的《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以打破线性叙...
摘要: 重复是贾平凹新世纪小说最为显豁的文本症候,几乎涉及小说文本构成的所有环节。在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重复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根源,它既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影响而形成...
内容提要: 《檀香刑》是一部文化意蕴异常丰厚的长篇小说,但自出版以来,却存在着严重的狭隘阅读的现象。人们无论是赞美它,还是批评它,基本上都拘囿于莫言对酷刑文化的神奇...
基金项目: 本文为天津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晚年孙犁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JZW13-016”。 作者简介: 张莉,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致力于系统梳理回顾孙...
作者简介: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 1985年前后出现的“寻根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有着很特殊的转折意义。因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或者说是在1942年后),中国作家...
【内容提要】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主体均具有少数民族身份。面对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作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返魅”叙事的方式表达少数民族的文...
摘要: 贾平凹的创作道路充满变数,他一直在不断地突破自己。在他所有的变化中,通常会认为《废都》及其遭遇的阻碍是他后期转变的一个标识。然而,本文认为,真正隐含着他转变的并...
内容提要: “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充满争议,其背后蕴含着与对文学经典性密切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首先是文学评价的标准问题,它关系着文学经典最根本的原则,也是“十七年文学...
【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初期,牛汉的诗歌创作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纠结和悖谬,其创作实践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呈现出矛盾的对立。一方面,他强调坚持作家的创作个性、强调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