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赋自唐代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宋、金继之,元曾一度中断,至明则废。清代科举考试以制义为主,但赋也拥有一席之地。顾莼《律赋必以集序》云:“我朝承前明之制,取士以制义...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明清之际,与“西学东渐”相呼应,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我们称之为“中学西传”。而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则成为“中学西传”的主要...
文学史发展到明清时代,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体现为对...
近人陈衍首倡诗史“三元”之说:“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1]。沈曾植亦有“三关”之论:“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2]。这里,无论是“三关”,还是...
与唐代科举制度相比较,宋代科举制度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的变化,有时会相应地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甚至引导着一时的创作风气。宋代科举制度的诸多变化,都是围绕...
近世西风东渐,学者以中土小说一词指称西洋romance,nove,fiction,story等物。虽然在中文脉络中,小说也用于指称章回、话本等与西洋对译较为接近的事物,但如此一来便遗落了自战国...
汤显祖的《紫钗记》具有极强的季节感,并从中透露其鲜明浓郁的生命意识。 剧本第2出《春日言怀》,就是从“元和十四年立春之日”开始的。生扮李益上场,唱了一首【珍珠帘】,...
学术界在研究中国通俗小说的起源及宋元话本时,“平话”一词便常被提到。虽然有学者对“平话”的基本概念和使用范围做过一些研究甚至界定,但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它的理解、认...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翰林学士丁度等奉诏修订《礼部韵略》并详定《附韵条制》,立“不考式”,其中有“不识题”一项 [1] 。所谓“不考”,“但一事不考,余皆不考” [2] 。简言之...
文体研究在古代文学和文学思想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无论文学史编写还是教学,文体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重视。之所以未加重视,主要是对文体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