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播接受可以达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相互理解,并且可以促进和强化这种理解。抛开时间序列的古今异代的交流不谈,仅从跨地域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当下愈发突显出其重要性...
《隋唐两朝志传通俗演义》一百二十二回(又补一回),原题贯中罗本编辑,有日本尊经阁藏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龚绍山刊本,原书多处题作“镌杨升庵批点隋唐两朝史传”,今人多...
漢代鏡銘是古代金石文字的重要留存之一,歷來金石學家多有印拓考釋。但是作為研究漢代韻文的一宗重要史料,文學史研究者基本上還沒有加以利用。在總集方面,明馮惟訥《古詩紀...
开辟澒濛,泰初有道。然而,“道可道,非常道”,漫长的历史时光不仅锈蚀了传世青铜器的外表,也使其诸多能指变得意向不明,符号系统几濒崩溃。尽管存在着解读上的困难,观察...
行记顾名思义,即古代旅行者留下的旅行笔记。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著录,它原属一种专载行旅的著述体式,内容偏重于历史地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众多“记传”之一,至...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中外许多戏剧理论家都认为,戏剧的本质是动作。例如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希腊语中戏剧(drama)一词,只是动作(action)的意思。……戏剧之所以成...
一、《南山集》案始末 《南山集》案由左都御史赵申乔疏劾编修戴名世而引起。赵申乔(1644-1720),字慎旃,号松伍,又号白云旧人,谥恭毅,江南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康熙九年(1670)进...
古今学者对汉赋源起的解说甚多,影响较大者至少有以下几种观点: 源于《诗经》。此说中又有不同,或认为源于《诗经》之讽谏精神,如班固《两都赋序》;或认为源于《诗经》“六...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从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奔赴凤翔行在,五月,授左拾遗,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付三司推问,因宰相张镐、御史大夫韦陟相救获免;闰 八月一日 ,奉...
一 “典型”理论挂帅的写人研究模式渐行渐远 20世纪初,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经结合《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古典名著,最早论述了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