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 “新世纪文学”,还是“世纪初文学”?

    2017-10-29

    关于“新世纪文学”的命名,据我所知,最早是在2005年第2期《文艺争鸣》杂志推出“关于新世纪文学”专栏,开始自觉地将“新世纪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一个新的文学概念来加...

  • 自然主义文学之“决定论”辨析

    2017-10-29

    内容提要 左拉自我标榜的“决定论”与后来人们批评他的“决定论”,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在左拉的观念体系中,所谓“生理学决定论”与“社会学决定论”、“机械论”倾向与“有...

  • “重画”世界华语文学版图?

    2017-10-29

    上世纪80年代,大陆文学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文学评论也业绩骄人,一时间多少才俊各擅胜场,评论的辐射力几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90年代以后,创作似乎与时俱进,各方面评价...

  • 《中国的“文学第三世界”》一文之歧见

    2017-10-29

    我们活在当代,凡有发言,当然须以当代生活的感动为燃料,为素材,但之所以在上访材料、投诉电话、“人大”提案、“纪录片”、“三农研究”、“国企改革对策”、“环保倡议”...

  • 大众传媒时代的“无根”写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中的“猎奇

    2017-10-29

    内容提要 “猎奇化”现象,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中的痼疾,也是我们时代普遍的精神症候。猎奇化的宗旨是为了寻求刺激,这种刺激决不会涉及心灵,它是肉体的、感官...

  • 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

    2017-10-29

    内容提要 本文着重讨论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崛起反映了“后革命时代”知识政治的某种内在要求,关于它的论争体现出人文学术知识内部以及学者...

  • 人民·人民性与文学良知——对王晓华先生批评的回复

    2017-10-29

    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在世纪之初渐渐的为理论界和创作界所重视,我在2004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第6期发表了《人民性:危机中的重建之维》一文。文章发表后,王晓华先生提出了不同的...

  • “寂寞”论果真是对萧红作品的“经典误读”? ———也谈茅盾评《呼兰河传

    2017-10-29

    1 20世纪40年代初,一代才女萧红走完寂寞、孤独的人生之路,病逝于战时香港,年仅31岁,给中国文坛留下了永远的遗憾。4年以后,当萧红的力作《呼兰河传》重版时,曾与萧红生命最...

  • 告别花拳绣腿,立足中国现实

    2017-10-29

    本文是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一个批判性反思,指出90年代流行于中国文论界的几个主要文学批评和理论话语,包括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身份政治以及消费...

  • 撤掉《阿Q正传》是文化的浮躁

    2017-10-29

    桑永海:中学高级教师,吉林省作协会员。著有《山水的诱惑》等。 ●不能因为“不好教”就削足适履。外国现代派作品较之《阿Q正传》更“不好教”,为何选前者却撤掉后者呢?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