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现代的体制性学科基本是引进的近代西方学术,因此在学术史的反思中,我们特别重视学科核心概念的翻译工作,这是因为:以翻译为渠道的学科引进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知识...
一、傣喇壮傣汇融的社会活化石 云南省元江县居住着七种有着不同自称的傣族,分别为:傣仲、傣喇、傣雅、傣涨、傣郎、傣卡、傣古拉,由于他们的多姿多彩的服饰和文化,被外人误...
(一) 女娲,是中国民族信仰中一位显赫的古老女神。有关她的研究,一直是中外相关学术史上长兴不衰的课题。[32]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学者们对女娲的研究主要是在...
自20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便紧跟着西方显学之道统,习之务惟妙惟肖,仿之必维精维微。然而2003年以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作为《羌在汉藏之间》一书的...
论文摘要: 壮族布洛陀信仰流传范围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作为狭义布洛陀信仰范围的云南文山州,因有三个壮族支系——侬、沙、土支系分布,其信仰及麽仪式更具有自身的地域特征...
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类型学研究 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特别讲演 讲演人: 刘魁立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 时间:1996年9月23日 题目: 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类型学研究 一、民间文...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讲述者所记忆的故事功能及功能间的关系可能逐渐遗失,而每一次故事讲述,都要求是一次完整的重构,这种完整性的要求将导致讲述...
[摘要] 歌谣研究自肇始以来,始终存在着文本化、文学化倾向。这种倾向会导致对歌谣本性的损伤、功能的窄化。具体到壮族山歌,学者着力于山歌的整体性研究与宏观的把握,概括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援(伏波神)的合祀现象、伏波庙与其他神明庙宇的聚落状况及地方性马援传说的建构过程等的考察,认为马援崇拜地方化是一个神的结盟,并回应地方社会重大问...
一 4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在北京召开了以民族民俗文化与当代生活为题的学术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