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得以确认并不断发展的70年、百花绽放的70年、万象更新的70年。“民族文学”的概念,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才提出来的。当年9月,茅盾在研究...
佤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同时也是跨境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佤族的历史文化...
谈到少数民族文学,首先是文学,而“民族”在这里可以从多个视角认识。由此,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内涵是丰富而变化的。少数民族文学,从题材内容、语言表达、心理活...
摘要 :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民族性一直是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核心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前以及十七年时期,文学民族性的主调是政治民族主义,强调...
提要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形成是数量多品质高的民族文学创作成就的映现,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一次次文学话语的体现,是秉承与传播清代之前多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互文性表现。...
摘要 :万玛才旦小说将人物所处的现实背景和心理意象并置,在“梦醉”叙事中分别存在着人物、作家和读者三个层面的“意象对话”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深层象征性结构。这使得他...
摘要 :文章结合蒙古史诗情节结构发展过程,运用史诗名称、分章名称、分部名称、大主题、主题、程式化提示诗句、记忆单位、演唱单位等概念工具,探讨了蒙古史诗艺人概括记忆史...
内容提要:刘三姐歌谣具有显著的口头性特征,其主要表现是频密的结构性单元程式,具体而言包括反复出现的词语程式、相对固定的句法程式及情感主题的程式化表达等方法。 关键词...
摘 要:口头诗歌诗行的生命在于演述,它的生成在演述中受到步格、音乐、声音范型、呼吸间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将口头诗歌演述中的诗行精确地誊录下...
摘要 :东巴叙事传统属于口头传统的范围。它以东巴为仪式表演及叙事的主体,口头表演作为主要表演方式,口头与书面文本作为演述的主要内容。东巴叙事传统的传承主要分为血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