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2 年第 1 版,1998 年第2版;以下简称 《教程》),在海内外高校中文及相关专业广大师生中 逐渐普及开来。《教程》以...
本文试图论证以下观点:美只是形式,但并非任何形式,而只是一种特定的形式,这就是有用事物的形式。有用事物在人的实用过程中以其物质内容实际地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其内容表现...
朱德真同志在《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一文中,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美只是形式”、“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的观点。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值...
内容提要 美学研究争议的焦点一直集中于美学的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上。通常人们将美或艺术作为美学的对象,并进而探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所建立的审美关系。本文认为,审美现象是在...
朱健国先生发表在去年《文学自由谈》的《本世纪中国杂文之我见》一文,提出:“真正的杂文应该超越政治”,并把鲁迅后期杂文以及1937——1949年的中国杂文,“除梁实秋、林语堂那么几...
彭怀东同志在((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吗?》(晋阳学刊》1994年第6期)一文中,对笔者关于“美只是有用事物的形式”的观点(《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商榷意见,对笔者很...
内容提要 早在19世纪德国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爱德华#8226;布洛即已提出“距离说”,中国美学家朱光潜也有关于“距离”的论述。《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的作者对此避而不谈,让人...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作为历史思潮的浪漫主义,其总的精神旨向是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探求,是“现代性”的自我批判。若从这种哲学、美学的视点出发,审视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
俞兆平先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通过寻找某一事物的对立面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的存在,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认识方法。但是,如果是简单地把事物一分为二,认为事物只有一个对立面,就成了...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对我国学术界影响的扩大,以及海内外新儒学的复兴和传播,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与美学研究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学、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