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乃对《我们对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一文提出的“文化的华文文学”的一种回应。“文化的华文文学”的浮出,已非某种简单的方法论转换,而是树立一个崭新学科形象...
内容提要 “文化的华文文学”观念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但提出这一观念的作者并未对这观念存在的现实基础及其特性作进一步的论述。作者们只说到了共性,很少涉及到语种文...
编者按 : 近年来,文学失去了往昔的辉煌:纯文学期刊发行量猛跌,大部分作家、诗人风光不再。蛇年末,全国几十家文学期刊主编聚会上海,研讨如何为文学杀出一条血路。那么,...
内容提要 本文对“实践的美学观点”做了一些方方面面的评析,针对其观点,指出:现实性的劳动往往造成对立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美,一个是丑;“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会导致仅仅以“人...
一 问题的提出 当下,“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已经取代“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成了当代中国文论中又一个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观念。这与钱中文、王元春、童庆炳等文论家们...
序篇:定位 1990年代,中国知识界曾发生了多种不同名目的文化主题讨论,虽然有关“现代性”话题似乎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由于现代性问题与对启蒙主义、现代化的反思,与后现代文化思...
内容提要 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美”、“丑”、“悲”、“喜”等等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刘大新的《人、实践与自然》一文有如下几处失误:一、用异化劳动否认劳动创造美;二、以自然的“先在性”否认自然的社会性;三、强调人的自然客观性、否认人的...
近读姚新勇先生的文章《现代性言说在中国———1990年代中国现代性话题的扫描与透视》[1],其中有对文学现代性讨论的评述,感觉不甚妥当,特提出商榷。 1996年底开始,笔者发表了《论...
1 收到一部新书,名曰《20世纪中国杂文史》。作者不断来信希望我“指谬”,友人来电希望尽快写一书评,且有报刊编辑把版都留好了。我翻了翻书,最后见书的扉页上还印有“本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