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的必要性 处于世纪之交,总结百年的历史行程,展望未来新的前景,自然地成为思想文化界一个重要话题。人们因而常常谈到五四和五四精神,也这样那样地谈到鲁迅和鲁迅精神。...
《收获》杂志2000年开设了“走近鲁迅”栏目,上半年3期,已见发表9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有回忆的、有对鲁迅思想、精神深入研究作出新解竭力颂扬的、也有对鲁迅为人为文作出审视、...
朱寿桐先生在2000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上发表的长文《日本博多湾风物与郭沫若研究的几个间题》,我饶有兴趣地拜读了,颇有获益。朱文最后一大段,论证了创造社成立时间。这一...
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及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文学史已有公论。然而仅凭这些,诗人是无法获得超越历史时空的关注的。历史启示我们,愈是复杂的人物愈有魅力。当并不轰轰烈烈...
我目睹诗坛之怪现状已十年有余了。这十年,诗坛真个是“阶级斗争”最激烈的地方。但这并没有熄灭我对诗歌的那份偏爱,我依旧关注为数不多的我认为的几个特立独行的诗人,杨晓...
内容提要 如何分析徐志摩于情爱生活中的态度,以及由此引出相关的梁启超态度、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感情问题,苗雪原先生著文提出一连串新的见解。这些见解,证据不够充分,分析明...
从80年代开始,文学界的“阴盛阳衰”便成了一个经常被人谈论的话题。当政治经济的话题从文学主题的宝座上谦逊地退位以后,似乎男作家们也随之被挤到了文学园地的一隅,最精彩...
内容提要 胡尹强先生的新著《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富于个性与创意的解读。本文就“精神胜利法”是否成为“中国国民性痼疾的集合点”,...
内容提要 我们可以同意葛红兵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评价,但他这种总体评价的思维方式和论证角度却是错误的,他的失误在于用一种简单的道德评价来对待异常复杂的作家及文学...
内容提要 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在孤独地探寻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犹豫,紧张、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