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期间,岭南文士先后集中在广信、广州二地。广信在前,则有杰出的经学家陈钦、陈元父子,陈钦有《陈氏春秋》,陈元更有《左氏异同》,可惜均己亡佚。及至岭南府治南移到了...
内容提要 王德华先生的“《文选》尤刻李善注本保留了王逸《章句》八篇小序原貌”“从尤刻本到补注本,其间必存在着一个增补问题”的新说不能成立;《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
内容提要 《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一文刊于1989年,硫漏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类:引书不慎,将其中错误连带抄来;或前人校刊结果原不错,作者却加上错误的解...
内容提要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
内容提要 本文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眺”辫》一文后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眺”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
谭元亨先生《阴铿:“开吾粤风雅之先者”——兼论深化南北朝岭南文化之研究》 (本刊2001年第3期)一文提出,六朝时著名诗人阴铿,是“岭南第一大诗人”,“在诗歌上的成就应当在...
内容提要 词赋取士和玄学思潮泛滥,是南朝文人早熟的催化剂和酵母,这个结论令人难以信服。南朝文人早熟,从外因来看,一是与统治者重视文学、以文显名分不开;二是门阀士族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诊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关...
内容提要 郭璞最后的一年半岁月,去职丁母忧,王敦起为记室参军,羁录幕中,不曾来瓯,宋前资料亦未见有关卜城之记述。郭璞卜城始载于南宋地方志,系传说而非史实。 关键词 郭...
今年5月18日,陈福康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鲁迅全集〉增补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佚文、佚信的增补、编辑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