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鲁迅旧诗以菰蒲为喻,在游戏和批判的积习中附着脆弱的主体意识,展现出鲁迅的恐惧、绝望和乡愁。鲁迅在游戏中挑战常规的文体观念,在批判中抒愤懑,在脆弱中呈露...
摘要: 革命文学论者将鲁迅“小资化”经历了从“资产阶级化”到“小资产阶级化”的演变过程:先是将鲁迅“趣味”化,再将鲁迅视为“没落的小资产阶级”,最后给鲁迅戴上“反革...
【作者简介】 田建民,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鲁迅的散文诗《墓碣文》写于1925年6月17日,发表于1925年6月22日《语丝》周刊第32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诗作的全文仅有300余字:...
内容提要: 以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分析为出发点,重读《阿Q正传》。可以看到:小说关于“阿Q姓什么”的讨论,构成了“作者”为阿Q“做正传”的起点;关于“...
一 “杂文”属于不属于文学,大概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仅仅在于文化的传承问题。如果中国的思想史家将鲁迅杂文像《论语》一样...
《我的大学》(池田大作著)资料图片 二战后日本的鲁迅传播主要表现在学院体制内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的价值传播两个层面,前者建构了“竹内鲁迅”、“丸山鲁迅”、“伊藤鲁...
内容提要: 鲁迅以动为本位的理想人性论,是针对中国传统专制社会发展静态人性,依据中国现代变革和改良国民性的需要提出的。鲁迅不只是从总体上明确了动态精神在理想人性中的...
演讲人:孙郁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时间:2014年9月 简历 孙郁,本名孙毅,1957年出生于大连。1988年毕业于沈阳师院中文系,文学硕士。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
鲁迅形象是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一个不断被阐释与塑造的文化符码,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从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始,鲁迅形象就被这样或那样地阐释,然而...
19世纪后期,“社会”作为“society”的译词在中国出现。“最初将society翻译为汉字‘社会’的是日本学者,后来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文著作时沿用了 ‘社会’一词,才产生了今天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