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虽秉绝世才华,但生前未享大名,交游也不很广,所以除几位挚友如程廷祚、金兆燕的题赠之作外,世传酬赠、唱和之作并不多。顷读清代文籍,见若干与吴...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写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鲁迅先生话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其精神实质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差不多一致的。他是一个会做忠臣的人...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的句子,既无冷字,亦无僻典,似乎用不着多费笔墨。但是这两句诗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颇值得探讨。目前数十...
1912年,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自序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
李植(1584-1647),字汝固,号泽堂,为朝鲜仁祖朝著名文人,特以文学著称。其《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以下简称《杜诗批解》,下文引用此书内容,只在文中标明卷数与页码)[1]是朝鲜文...
综观杜诗的接受过程,其诗名和影响肇始自中唐元和(806-820年)时代,极盛于北宋元祐(1086-1094年)之后,由此奠定了杜甫作为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伟大诗人的不朽地位。从宋初迄清末,...
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唐人多喜欢在诗中以汉喻唐。至于为什么喜欢采用这一手法,则少有人进行深入思考。同样,杜甫也喜欢在诗中采用这一手法,而表现形式及内容则未及深究。笔...
蒋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两位好!拜信息时代高技术之赐,我们得以千里咫尺,在网络上作(视)窗北之谈。两位很早就用功于明清诗文研究,发表过不少论著,我是近年才开...
杜甫(712-770)的诗文集,其定本是由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编定、王琪刊刻的。从杜甫去世到其集结集刊行,其诗文集在民间流传了三百多年。 有关杜诗在唐代流布的情况,大历年间(7...
一 忠君与爱民的矛盾,一直是正直的士大夫心中解不开的死结,也是今人研究杜甫难以理清的难点。萧涤非先生曾就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的讨论,他认为: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