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运动”转眼之间,真是上个世纪的事了。 那场成千上万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1968年的高潮开始到1978年潮汐消退大规模返城,距离现在也已二十多个年头。这么多...
中国的乡村小说(过去称之为农村题材小说),从40年代开始奉为主流文学,历经半个多世纪,一路辉煌,独尊文坛。但当历史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乡村小说...
有无数的文学家一直努力将文学推到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境地,这种对文学的独特艺术信仰的追求,大概是容易理解的,而赵树理却要主动回避这种对文学的追求。他所希望的是自己能够...
陈思和(以下简称陈):余华在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作家,他的重要性在于:他从80年代的极端“先锋”写作,转向了新的叙事空间——民间的立场,知识分子把自身隐蔽到民众中间,用“...
一、明灭之中有灵根 “文学的世界性从来不是基于一个作家懂几种语言,而是基于一个作家对人类命运和人性的理解。”冯伟林这样说。面对太多的割裂与交错,不能不说冯伟林的写作...
一 准确一点说:如何看新诗,和如何对当前新诗加以估计的问题。 看了一个“调查”,那倾向就是新诗濒于“衰微”。但又不敢下结论,缓解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又似乎不大妥...
毋容讳言,对90年代文学的“新状态”(在此借用了90年代的“新状态”小说流派的“新状态”一词)予以整体性的考察将会是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情,或者是以偏概全,或者会泛而不实,甚...
从2001年出版《沧浪之水》到最近发表《因为女人》,阎真的小说创作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由描写官场转到叙述女人,由表现人文精神溃败的严重问题转到对婚恋在女性...
一 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住那种线性进步的先验历史观的蛊惑,我们将很容易清楚地看到:接续在时间链条上的历史形态或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性质相悖的双重关系,一重关系是继...
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旷代逸才·杨度》以丰富、可靠的史实为依据,用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大手笔,围绕杨度这一封建士大夫仕途上几起几落的主线,剔幽扶微,层层铺排,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