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抒情主体的破裂感与诗的叙事性 (续上期)诗介入时事,反过来使诗发生变性。时事携带着现实世界的诸多矛盾,以及人间社会千姿百态的悲喜剧情境,给抒情主体造成强大的压迫...
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论述杜甫的思想时曾写道:“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儒家‘严华夷之辨’,杜...
唐圭璋所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版)一书,钩沉简金,广罗群籍,搜辑宋至近代诸家词话八十五种,为词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据《词话丛编索引》,全书有二十余...
杜甫善诗,其诗“周情孔思,千汇万状,茹古涵今,无有端涯”①,人称“诗史”、“诗圣”与“诗宗”,而“千家注杜”② 文学现象的形成,更反映出后世对其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度重...
石刻对于杜甫诗歌研究的作用,近人柯昌泗《语石异同评》卷六曾举杜诗为例说:“杜诗《过洞庭湖》为集外诗,见吴若本。洪玉甫云:有人得之江中石刻。《潘子真诗话》云:山谷在...
杜甫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写实作家,千百年来,享有“诗史”的美誉。杜甫之受人尊重,令人景仰,除了其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外,更在于其作品散发出来的温煦的人文情怀——尽管...
壹 间离化:理性悲剧情感与喜剧性自然意象 《北征》诗云: ………… 霏霏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邠郊...
一 杜甫(712—770)《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一联是唐代诗歌中涉及禅宗“七祖”的诗句。杜甫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这正是禅宗祖统产生...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一生积极参与政事,经历丰富。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
一般来说,入世就是与人打交道,出世就是与自然打交道。出世思想严重的人,不喜欢人类社会,从而遁迹山林,以麋鹿为友,从自然中寻找乐趣。齐代陶弘景在回答齐高帝问山中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