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注杜诗》是钱谦益晚年心力所注,他从明崇祯六年(1633)开始笺注工作,到清康熙二年(1664)去世前才完成,历时三十余年。其注释方法比较特殊,即并非对每首诗作注,而是对...
一、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特征 “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又译作“本文间性”,这个术语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在不同批评家的著作里被给予不同的定义、赋...
随着文学史视野的拓展与文化研究的深入,被冷落多年的八股文近来重又受到关注,海内外都有一些论著发表。但八股文与诗学的关系还未见有人探讨。清代雍正年间的学者鲍鉁曾说:...
一 盛唐魄力与诗学新境界 唐诗高峰或奇峰绵延迭起,造成了诗性思维和诗学趣味在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占有一个崇高的、渗透于情感体验的重要位置,它使得写诗吟诗的风气在一种经典...
四 把握关键命题与形成新诠释学法则 以古人的感悟为悟后思维的根柢所在,选择一些含有真知灼见的共识性命题,透视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和思维方式,进行“成见透底”、而又具有超...
一个时代的思潮总是通过某些人物的言论反映出来,而一些人物的价值和意义也总是因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而被确认,人和时代的关系不外如此。但这种关系并不总是自然呈现的,在很多...
作家的艺术见解往往与其创作个性相联系,这是为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验证过无数回的真理。唯其如此,当李白、杜甫这两位独具灵光的诗坛巨擘阐发他们的诗学观时,必然从不同的视...
清代康熙年间,徐嘉炎撰康乃心诗集序,极倡“诗之始于秦而盛于秦”之说,但最终感叹“秦之诗至今而衰。近世北地,武功、鄠县、华州诸家稍欲振兴,未克当□□之什一”。当时他...
桃花,当春而发,绽放于艳阳丽日之下,如云似霞,让人感受着一派蓬蓬勃勃的生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①、“何彼秾矣,华若桃李”②,人面桃花,交相...
一 诗学的反思时代 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史的研究与编撰不断对以王朝起讫划分文学史段落的分期模式提出质疑,但我认为这种看似依附于政治史的文学史分期仍是有其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