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 向作家的天真致敬

    2017-10-29

    当阅读成为职业,或多或少会削减读书的纯粹和快乐。好在总有一些作品不受世俗评判的任何约束,不受读者和销量的任何影响,恣意生长,活泼泼跃入你的视野,让你不得不放慢一目...

  • 我们的两个父亲——读铁凝短篇《1956年的债务》

    2017-10-29

    《上海文学》今年第五期刊出的小说头条是铁凝的短篇新作《1956年的债务》,小说讲述万宝山代病故的父亲偿还53年前五元钱一笔借债的故事。与传统文学中“父债子还”的模式截然不...

  • 海上的俗世传奇——评孙颙新作《拍卖师阿独》

    2017-10-29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拔尖儿的“状元”,往往便是各行各业的传奇。在大上海这样物阜民丰的地方,“状元”是数不胜数的,但他们总是悄无声息的,把自己掩藏得很深,如同...

  • 看小说——《养鹰人》《天黑请闭眼》

    2017-10-29

    孙未《养鹰人》 创造“别处”的生活 《养鹰人》(《十月》2010年第4期)讲述了一个追求“别处”的生活而不得的故事:“我”是上海某世界五百强公司的“白领”。由于颈椎病发作,由...

  • 余华的硬伤:由《难逃劫数》到创作的转向

    2017-10-29

    余华的小说似乎一直与理性无关。这尤其表现在他的前期作品中。包括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也包括《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等。...

  • 故乡,写作的方向 ——读刘存荣散文集《让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

    2017-10-29

    “不但人类的生命,而且人类的精神,都离不开土地。”(周国平语)读彝族作家刘存荣的散文集《让我瞧瞧蒙上你的眼睛》,不难发现作家刘存荣的精神发源地就是他所生活过和挚爱...

  • 略论毛泽东诗词对新诗创作的影响

    2017-10-29

    一 毛泽东诗词结束了“五四”以来新诗与旧体诗词对立的局面,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中国是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旧体诗词自《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

  • 没有完成的个人:90年代文学话语之我见

    2017-10-29

    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观念中,文以载道无疑占有支配的地位。不管时代怎样更换,道的含义怎样修正,它总是基于一种公共理解和群体意志。中国文人担当历史,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 评《大秦帝国》之“国命纵横”

    2017-10-29

    在平静之夜,终于读完这部书的上下册,盍然掩卷,意犹未尽。尽管和第一卷的内容不同,但却拥有同样的大气磅礴,即使在细细品味之时,冷不丁地随手又翻起来,唯恐遗落了某个精...

  • 没有知识的时代—“第三种批评”的文化选择

    2017-10-29

    广州的张柠也是一位支持“第三种批评”的批评家,他最近写过一篇文章,叫《没有经典的时代》。不少人对他文中的意思不以为然,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许多“经典”的,与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