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国学小说包括历代史志中的“子部小说家类”的全体与“史部杂家”的部分著作。这类数量庞大的小说是传统学术中固有的一类著述,同文学性的小说概念与外延都是不同的...
内容提要: 王念孙、王引之是清代朴学的代表人物,《毛诗述闻》是其研读《诗经》的智慧结晶,在勘定《诗》文及前注的过程中,父子二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集中阐释了“揆之本文而...
内容提要: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录两汉文,具有较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有整篇可补入严辑《全汉文》与《全后汉文》之文,亦可补足严辑全两汉文中断章残句之文,并可与严...
内容提要: 《周易》是“六经之首”,作为经典对于人生奥秘与文章枢机进行的阐释,对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周易·贲·彖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内容提要: 庄子和慧远等人对“形”“神”概念的使用是不适当的,从而导致人们对“形”“神”意义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存在错误和混乱。“形”“神”关系是逻辑和概念上的必然关系...
内容提要: 王士禛生平论诗凡三变:从宗唐到宗宋,再回归唐音。因此关于王士禛诗风到底是宗唐还是宗宋,从清代以来就引起很大的争论。其实王士禛晚期的诗风,完全可以称为“亦...
内容提要: 在清末政教转型和新学制草创的过程中,包括文字训诂和诗赋词章在内,广义上的文学教育被纳入了“通国一律”的制度框架,作为国民教育系统中的一门课程,充实着近代...
内容提要: 明代的提学制度,是国家基层教学和人才选拔的重要保障,也是未第士子较早接触京城文风并建立学缘关系的一次机会。弘治陕西复古作家群的崛起,就与提学官杨一清、王...
内容提要: 元末明初,文人士夫何以由经史而折入小说,始终与其游走于“台阁”与“山林”之间的人生状态密切相关。如果说《剪灯新话》隐约透露出元明之际士大夫彷徨于仕与隐之...
刘会孟曰:“杜诗‘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欲起时被肘①,’‘仍嗔问升斗。’此等语,并声音笑貌仿佛尽之。” 郝敬仲舆曰:“此诗,情景意象,妙解入神。口所不能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