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拳承: 古村秘事》:一蓑烟雨任平生

http://www.newdu.com 2023-03-01 中国作家网 李炳银 参加讨论

    看过一些武侠小说, 见过多种功夫表演。 只是看热闹, 感到神奇, 并未多加深究探析。 最近, 深圳作家赵川将这部题为 “ 拳承: 古村秘事” 的非虚构作品交给我看, 这才有了一次 “ 门外” 至 “ 门里” 的跳跃。 广东深圳有一个名叫 “ 洪桥头” 的历史村落, 多少代人传承洪佛拳 ( 香港称 “ 洪佛派” ), 其曲折跌宕的历程令人叹佩。 赵川通过对洪佛拳及洪氏来路的回溯, 梳理其历史脉络, 以崭新的视角对渊深水阔的武术江湖所包蕴的崇军尚武、 行侠仗义、 威武不屈等文化意涵, 做了新的诠释与演绎。 阅读赵川作品, 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从不知到略知的丰富, 也刷新了我对岭南武术文化的认知。
    赵川扎根深圳多年, 已经是一位出色的记者。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中, 他对这片热土有过很多的发现和揭示, 但对洪桥头村 ( 社区) 基于武术传承的文化探寻, 却是一次全新的开掘与挑战。
    故事的开端, 启自他担任驻台记者时一次好奇心驱使下的造访。 正是宝岛那位年逾百岁的 老人(洪淦棠)对深圳家乡的记忆与怀念, 令他心生感动, 并欣然接受这位垂暮老者的嘱托, 答应代其 “ 问候家人”。 由
    此, 一个以武术传承为引线的 “ 古村秘事”, 不经意间被赵川撞破并揭开。
    如果说与洪淦棠的相见是一次 “ 碰巧”, 与其同村另一位 “ 关键先生” 洪伟江的邂逅, 则更是一次机缘巧合。 此后, 犹如“ 跌入秘境”, 赵川基于对洪桥头 “ 男女老幼经年习武不辍” 的好奇, 进而展开对洪佛拳的溯源寻踪。 这种连环巧合, 从文本布局来说, 看似不经意, 实则为信手拈来般巧构, 相信读者的目光会被深深吸引。
    本书主要人物生活的时间跨度长达一两百年, 但全书没有陷入 “ 宏大叙事” 的窠臼, 着力呈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一帮以 “ 武” 谋生者的本能挣扎及自我救赎。 《拳承: 古村秘事》 显然不是一部超现实的武侠类作品, 归根结底, 它是一部以民间文化传承为旨趣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其中的人与事均有真实原型, 在眼花缭乱的武林争斗中, 充溢着人间真情, 诸多幽微细节也格外清新悦目, 属于 “读罢令人掩卷沉思” 这一类。
    在经济发达的深圳, 一个四百多人的历史村落, 却有逾半数人常年习拳练武, 这在灯红酒绿的世风之下, 本身就很 “魔幻”。 赵川沿着洪佛拳的脉络源流一路探寻, 一个基于武术传承的 “老故事”, 有了古树新枝般的 “斜枝横出”: 洪佛拳历代掌门人, 以及师出一脉, 但分属国、 共不同阵营的两位洪氏 “猛虎” 的不同命运遭际, 尽皆跃然纸上。 全书将故事性、 启迪性与感染力熔于一鼎, 足够品鉴者饱食一顿精神大餐。
    我以为, 《拳承: 古村秘事》 一书借对洪佛拳及洪氏族人的溯源, 实则对中华武术的 “ 精神原乡” 做了一次深情探望。 正如书中所言, 中华古土上的习武之风, 先以 “ 角力” 之技流布于征战营垒, 自武则天实施武举开科选士之后, 才广泛兴盛, 各种拳法修炼之术随之演化、流传开来。 洪桥头村人习练的洪佛拳, 源自洪熙官在南少林拳法基础上吸纳百家、 融汇创新的一种拳术。 这种可溯源至南宋年间的拳式, 经僧人李祖宽 ( 云弥禅师) 等传承发展, 再由洪桥头村人 “ 白毛照” ( 洪照
    成) 等人推陈出新, 先是在深圳周边, 后至港澳台地区, 终至更远的海外地域兴盛发展起来, 成为一种颇具个性的拳种。
    赵川作品结合追踪发现和考察辨析, 对洪佛拳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仔细梳理, 这是对中华武术流派文化的个性面对和用心整理。
    在我看来, 任何一门拳术都有其鲜明个性及独特表现, 任何拳术套路的背后, 都会有清晰的精神主张和感情尺度的存在。 在拳法的较量过程中, 虽然不乏争强斗狠的时候, 但惩恶护善是其最重要的目标。 洪佛拳在其发展历程中, 也有这样的时候。 如作品中 “ 白毛照” 率徒 “ 斗狮” 的场面, 以及洪耀宗初出茅庐时被 “ 试嘢” 者倒逼亮绝活的场景, 其中蕴含的仁义、 温良、 谦恭等内容, 赵川就描绘得非常精彩。 在赵川笔下, 洪佛拳犹如仙踪腾挪, 时而波浪万千, 时而电闪雷鸣, 简直奇妙无穷。 这些传神描述, 使人们看到洪佛拳的奇招妙式, 也看到这个拳种所承续的精神情感与道义力量。
    《拳承: 古村秘事》 在深度发掘洪佛拳历史脉络的同时, 还围绕洪桥头村的历史演变, 呈现了一个岭南村落伴随时代大潮颠沛起伏的非凡历程。 当小股日军盘踞村后飞鹅山时, 满村武者所表现的隐忍与 “ 安静”, 在今天看来, 令人不安, 乃至不解。 诚然, 我们不能以今度昔, 不妨将那些洪氏 “ 良民” 的行为解读为对家园及眷属的顾惜与护爱。显而易见, 赵川丝毫没有受 “ 抗日神剧” 之类文艺作品的影响, 而是真实、 客观地呈现武者在国运衰微时的无奈与无力。 这是还原与尊重, 也是一种史观的表达。
    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 赵川将武术传承放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下呈现, 通过人物命运透视世道人心, 因而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如洪桥头村 20 世纪 70 年代的 “ 移居香港” 情景, 以及极左时期洪恒基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等, 既令人唏嘘, 又发人深省。 时代变迁、 社会演进, “ 古村秘事” 在神秘的笼罩中, 发出面向现实的有力呼喊。
    当下的中国, 亟须阳刚勇武之气荡涤阴柔 “ 娘炮” 风习。 在本书结尾部分, 赵川以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奔走呼号极力唤醒 “ 不武之民族” 作为全书的收束, 对今天的颓萎世风俨然是一声断喝, 闻之令人心头一震!
    苏轼词曰: “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看那些洪佛拳的传承者, 好似身披蓑衣、 栉风沐雨的侠士, 他们行走的背影是那么的铿锵执着且义无反顾。
    我觉得, 《拳承: 古村秘事》 是作家赵川在践诺寻踪、 发现开掘基础上的一次文学收获, 是对深圳经济特区 “ 原乡本土” 文脉的赓续与深拓, 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精神求索, 值得国内文学界, 特别是 “ 非虚构” 文学领域的关注。
    这是一部具有丰盈内容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此类题材很容易滑入旧格俗套, 可喜的是, 赵川已另辟蹊径。 他从一个小切口进入, 洞见富有地方色彩及文化意义的内容, 在对洪佛拳的历史脉络梳理过程中, 清晰记述并呈现它曾经鲜活的存在, 以及今天依然被顽强坚守的情形, 此举, 我以为十分富有行动和追寻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