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宇秀小说《永福里》:氤氲中的哲理之美

http://www.newdu.com 2023-02-19 文艺报 李硕儒 参加讨论

    我和宇秀仅在2014年秋季在南昌举办的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国际研讨会上见过面,那时我知道她是已经定居加拿大温哥华的女诗人。这几年常在网上读到她的诗,开始,只是一般浏览,后来,就被震撼,感觉她不是那种满街游走如过江之鲫般的诗人,她的诗心诗感常散发着海角般的寂寞、黄昏样的惆怅、深谷幽壑般的深沉……近日看到她在《小说月报》2023年首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永福里》,诗人写小说,不能不赶紧找来先睹为快了。
    小说主体事件极为平常,关于苏州永福里的变迁。一家一户、一城一地的变迁几乎成了永恒题材,许多人已经写过,写不出特色就很不易讨好。宇秀却偏偏要写,因为那里的弄堂房舍、光影气味、吴侬声韵、俚俗俚语、窸窸窣窣叽叽喳喳的声响都伴随着她的出生、成长,深深刻印在她的魂魄里。当她在几万里之遥从隐约微茫而不是真实确凿的证据里,听到这一切已经被岁月磨蚀得不再存在时,她不能不呼不悼。但读完全篇发现,怀旧与乡愁并非是作者意图所在,小说在缭绕的人间烟火气里隐含着一份人世间无可挽回的悲凉,那种超越具体一条弄堂、一座城池、一块土地的有关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文明悖论,那种属于人的本质的东西的消解和消逝。小说设置了复调的叙事线索:一条是以王老太和聋膨阿婆为主的老一代永福里人,另一条是以阿胖哥、表哥和露丝玛丽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两条线索交织穿插,在不长的篇幅里勾画了永福里漫长岁月里的社会变迁和风流云散的人物命运。
    圣诞前夕,刚移民温哥华又身怀有孕的露丝玛丽天天倚在自家窗前,像电影的推拉镜头般望着窗外“仍有绿意”的草地和草地上面的人影,那不是一般的望,而是望眼欲穿:她在等待亲友们的圣诞卡或回信,因为半个月前,她曾给国内亲友们寄了一大沓贺卡,特别是寄给曾经是永福里邻居的阿胖哥的贺卡,因为里面还夹了封信。她不想看电脑上的回复,她巴望的是从前那种“真正手写的、贴了邮票寄来的问候”,因为那才是原汁原味来自故乡的有质感的惦记和问候,而她期待阿胖哥的并不止于一个礼节性的回复。终于她看到那个天天盼着的穿着短裤和大头靴的邮差。随着意识的跳荡,那位过一段时间就来一次永福里、“穿着墨绿色制服”的邮差,以及那邮差带出的永福里的人和事和那些远去的时光电影般闪回映现在她的眼前:王老太一家,聋膨阿婆一家,阿胖及阿胖姆妈、阿胖外婆,大块头,表哥,薄嘴唇女人,聋膨阿婆家的花猫,以及后来陆续搬入7号的临时住户……
    有人就有氛围有矛盾有故事:每个月初,随着邮差站在6号门前高喊一声,从阿胖姆妈、阿胖外婆到聋膨阿婆到左邻右舍立即一个个跨出门槛,在羡慕、忌妒、仰望的神情中,人们常是不约而同地高声催促“快点,快点,阿玉寄钞票来了!”这时,胖墩墩的王老太便一叠声地应声奔出,递上老头子的图章,喜滋滋接过儿子寄来的汇款单,一阵因远方汇款引出的羡慕声和问长问短声就随着涌到她身边的邻居们升腾起来,在人影与人声中,特别有面子的王老太显得更加得意。不过,也不总是这么和谐,紧挨着王老太的隔壁邻舍聋膨阿婆的羡慕里多少有点酸楚,可安慰者只有自家那只花猫。可花猫发情时日夜啼叫,还踩碎了王老太家屋顶上的两块瓦,王老太不由得咒骂,尽管耳聋的聋膨阿婆并未听到,可从王老太的嘴的动作中她还是猜到了她的咒骂,更巧的是,几天后,那花猫突然死去。聋膨阿婆虽无证据,却确凿地怀疑就是王老太毒死了她的宠物!于是万怨合一,她不顾一切地同王老太太吵起来!幸亏她们各自的老头胸襟开阔,明事明理,化解了一场即将燃爆的大战!最为惊心动魄的是永福里人们的陆续搬离,它惊心动魄,却无声势,而是阴风般徐徐吹来的劫走永福里过往一切的魂:从一只猫的猝死开始,先是老来无依的聋膨阿婆夫妻俩被侄子“接走养老”,后是永福里不少人家的陆续搬迁,最后是死了老头再无支撑的王老太被女儿、外孙强行拉走,以便外孙以旧宅换新楼、满足外孙未婚妻嫁过来的条件。没过几年,从前那个烟火气十足、邻里间一边吵嚷一边相帮、既争斗又和谐的苏州弄堂从人间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商厦、霓虹灯……更可悲的是承载永福里一切故事的王老太和聋膨阿婆20多年间从争吵到嫉羡到惜别到思念,终归双双而亡,再未相见,连王老太心心念念寄给聋膨阿婆的十元大钞也再无回音。
    毕竟是诗人写小说,宇秀不同于此类题材通常采用的线性结构即以时序为线、随着矛盾冲突的展开娓娓道来,她采取的是块状结构,以意识的流动拖出一块块生活的流动,在生活的流动中集中展示生活的流变,在意识的流动中倾诉失去、远离、永不再来的惆怅和乡情。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只用几幅画面几种氛围的营造,就烘托出一亲热一冷漠、一扎堆取暖一抗拒疏离的时代变化、截然不同的人际关系。
    在人物塑造上也一样,作者往往拂去语言、动作,而是以诗意的感觉和细节凸显人物形象,如在王老太与聋膨阿婆因花猫突然死亡而大吵一架后,虽也冷战过一时,但并未从此不相往来,王老太的小孙女也就是后来的露丝玛丽还是照样偷偷往7号院里跑,聋膨阿婆也照样为她梳小辫儿,而且总是感叹说:“王师母,福气哟!”又过一些日子,王老太早已和聋膨阿婆捐弃前嫌,俩人每早都亲亲热热同去小菜场买菜,在王老太的“公关”下,聋膨阿婆的菜篮也更丰富更添花色了。如果说这些细节描绘出了她们的和气善良本色,那么,另一细节更烘托出她们令人心疼的可怜卑微:聋膨阿婆决定搬往侄子家后,在收拾东西时拎出个奖状大小的镜框到门外,当她掸去上面的尘土后,里面照片显现出来,“大概聋膨阿婆的一生都浓缩在这一尺多见方的框子里了”。小说写的是两位老太的性格命运,又何尝不是永福里这块土壤、文化和由此孕育出的人们的性格命运!
    代表着永福里老一辈的王老太和聋膨阿婆善良又温厚,可爱又可卑,滋养她们又由她们营造出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情味浓稠得让人不忍离去,但卑微的现实却又不能不使他们的一代代后人走出这片“温柔乡”:从儿子辈的阿玉,到孙子辈的表哥、阿胖哥,乃至心心念念思念它不止的露丝玛丽……这是残酷的,却又是不能不失去的——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文化观念、梦想追求在变。他们得到的是已经实现或正在追逐的梦想,失去的却是来时路上哺育他们成长的原乡文化。随着永福里及其王老太、聋膨阿婆们的逝去,各奔东西的永福里晚辈成了失去来处的一代,这种失去固然首先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大势所趋,而人为的抛弃、切割和遗忘,则成为作家的思考和文学里的挽歌。
    小说里的阿胖哥、表哥等后代这条线索虽着墨并不多,以散点连接出一条辅线,却贯穿始终,跨越时空,从上世纪60年代邮差出现在永福里,直到当下的疫情时代,使故事富有立体感和张力,更重要的是突破写乡愁的表层意义:一种永福里所代表的传统文明及其古道热肠人际关系的一去不复返。尽管有人,比如露丝玛丽,还极力想挽回永福里的某种抽象存在,但终究连阿胖哥也不知所踪。小说里阿胖哥究竟是被疫情卷走了呢,还是他有意回避或切断与永福里这个他的父辈和他自己的生命来处的联系?小说留下了空白。这个空白是对过去的怅然,也是对未来的迷惘。
    在絮絮叨叨不惜笔墨地描绘永福里的人情世故烟火气之外,作者最用心的一笔是露丝玛丽对阿胖哥音讯的期盼,其所以将这种期盼和悲哀置于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不光是因为他们曾在那个绵绵细雨中有过缠绵暧昧的一段相伴,更因为露丝玛丽已将阿胖哥看作是永福里真实存在过的最后一个标志。其实,这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永久悖论,试想,当19世纪的人们第一次坐在借助于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风驰电掣地飞跑的火车上时,或许也是一面享受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快捷,一面怀念赶着牛车边欣赏路旁野花边悠然行路的从容,就如今天的人们,一面怀念手写书信时代倾诉与倾听的温馨与惦记,一面又要享受电邮与微信的方便快捷。残酷的是,尽管人们对失去的过往流连忘返,却还是或义无反顾或凄凄切切地选择了现代和未来,犹如表哥、阿胖哥,包括露丝玛丽自己,这就是人类的悲哀,喜耶?悲耶?说不清,却是文学要书写探索的有趣命题。
    小说里写到搬迁,也就写到了旧城改造,其实是现代中国高速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旧城改造就带出人情的变故,如后来的胖阿哥和表哥他们的变化。细想一下,今天人们对往日人间烟火的留恋,实际上并非是对设施简陋的老房子、对居住环境拥挤的弄堂的留恋,而是对那里面的浓浓人情味的眷念。从王老太在永福里住着老宅的正屋,到新公寓被迫住天井里搭出的棚屋,从红木雕花大床到一翻身就跌落到地上的简陋小床,王老太在永福里前后的生存状态的变化,透出了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中人情淡忘、亲情冷漠的悲凉一幕。小说《永福里》的贡献就在于它以不长的篇幅、以诗意的感觉和笔触,写出了这种难以名状的挽歌文化和冷峻的哲思。
    大约30年前,我的一位老友俞汝捷先生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和研究,曾写过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小说24美》,书出后,反响颇佳,我于是曾玩笑说,你能保证除了这24美之外,就再没其他小说之美了吗?他对我笑而未答。今天,对应宇秀的小说《永福里》,我除了在俞版《小说24美》中找到可对应的“氤氲之美”外,以为还应加上氤氲托出的哲理之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