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以期刊为路径 重估香港文学 ——“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重大课题研讨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23-02-19 文艺报 安然 参加讨论

    近代以来,香港出版了大量文艺期刊,发掘整理原刊史料,有助于推动香港文学研究面向纵深发展,基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稀方研究员在2019年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旨在建立香港期刊研究的共同体,形成合力,用理论带动文献研究,为香港历史和文学研究构筑一个实证的基础。2022年12月11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主办的“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重大课题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学者,围绕香港文艺期刊的整理与研究展开研讨,会议以线上方式进行。
    开幕式由首席专家赵稀方研究员主持,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白杨教授,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先生,《香港文学》总编辑游江先生先后致辞,高度评价重大课题的研究意义。
    把史料整理做成实证性的学术研究,是“资料长编”的题中之意,与会学者均坚持从原刊资料出发的方法,以期刊为路径,还原香港文学生态。华南师大凌逾教授强调史与诗的互动,在分析《流派》诗风特色等内容的基础上,将其与《圆桌》比较,呈现香港诗坛风貌。中国矿大朱云霞副教授研析校园刊物《五四文刊》,进而思考当代香港文学转型问题。许婉霓博士生以《炉峰文艺》为中心,考察左翼团体“炉峰雅集”在1997年之后的表现,剖释内地与香港当代左翼文学发展的差异。楚雄师院洪丽霁副教授、暨南大学易淑琼副教授、江苏师大宋红岭副教授、江苏师大周文晓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生韦鑫等有关《诗双月刊》《新思潮》《字花》等的文章,皆能对一手资料进行细致的整合分析,符合项目的核心诉求。
    课题组格外注重搜集稀见期刊,探察其历史意义,中国传媒大学乐琦教授关注的《新东亚》即为很少受人关注的刊物,该刊足以呈现抗战时期香港沦陷区与其它沦陷区的不同之处。
    香港特殊的地域文化经验,深刻影响到文艺期刊的表现,当地文艺期刊既是展示内地及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成就的窗口,又是沟通海内外文学的桥梁。江苏师大王艳芳教授聚焦《南洋文艺》,通过其文艺表达彰显香港对南洋的文化影响,展示“香港-南洋”文化交流的印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汤俏副研究员客观评价《文学村》的世界性,充分肯定其在中心与边缘间坚守文学的意义。广西大学赵牧教授、河北社科院文学所张越、华南师大徐诗颖博士等对《博益月刊》《文学世纪》等的研究,亦充分考虑到香港期刊之于海内外文学交流的意义。
    探索“本土性”是当代香港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与会学者以全面掌握原始文献为起点,重审“本土化”及相关问题。华侨大学陈庆妃教授着眼于《大拇指》《素叶文学》对内地新时期文学的回应,指出刊物在新时期的文学实践与其说呈现“本土化”,不如说表现“本地生活”,应将香港文学置于中国文学的脉络中加以评价。暨南大学博士生张嘉茵从《呼吸诗刊》入手,诠释辩证的“本土”。“南来”与“本土”互为参照,浙江财经大学操乐鹏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讲师邓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生李青林对《大风》《文艺阵地》等的研究,以南来文人在港的办刊实践为中心,展现抗战时期“内地-香港”的文化互动,不同程度地涉及香港文学主体性的问题。
    唐弢先生在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时,即力主尽量以原始期刊为依据,课题组秉承紧扣一手材料的传统,深入原始文献,返回文学现场,探寻香港文学发展实际与现有文学史书写的脱嵌之处。一般认为,现代香港与内地文学发展有“滞差”,部分与会学者将其归因于内地、香港文人在审视香港文学时存在“视差”,并尝试以此为切口,推进文学史书写范式的更新,这一倾向在一组研究现代期刊的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惠州学院颜敏教授认为《双声》的文学实践开启了香港现代小说的种种可能;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王芳博士考察《岛上》作者的身份自觉与文艺接受史;中国社科院大学刘月悦博士藉《新命》探讨“岛上社”以外的1930年代香港新文学;曲阜师大徐婷博士以《墨花》为线索,探讨生产文学现代转型容摄性逻辑的可能性。论文从不同侧面表现香港与内地文学的差异,或依据原刊资料补足现有的文学史,或为现代香港文学研究提供新角度。
    赵稀方研究员在学术总结中先是关注了香港报刊研究的理论问题,即强调“以香港报刊作为方法”。他指出,以往的香港文学史把香港文学看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附庸,这些史著的作者一般是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学者,通常按内地文学史的叙述方式来演绎,认为香港与内地的文学存在一种“滞差”,如,称香港新文学落后内地20年,“时间滞差”其实是一个理论概念,这种有关“时间滞差”的表述,恰恰体现了内地现代文学叙述的局限性、文学现代转型的矛盾性和未完成性。香港文学当然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部分,不过,香港沦为殖民地后,其历史文化的内在逻辑与内地存在差异,香港文学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征。透过香港文学这一他者,可以让我们反省内地新文学的问题。他强调,文艺期刊是香港文学研究重要的原始资料来源,在中国文学的脉络中,香港报刊研究首先在对象方面即具有原创性,“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项目重在搜集、整理一手文献,以此为起点推进相关研究。在爬梳原刊文献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弥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缺陷,并上升为不同的理论命题。赵稀方研究员对主题发言进行评点,并且侧重讨论以下问题:一是“香港-南洋”的关系;二是1950年代初左翼文人北上与绿背文化侵入之间的空档时期香港文坛的情况;三是以《五四文刊》为切口,讨论香港如何处理文化传统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