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评论 >

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23-02-02 文艺报 贺绍俊 参加讨论

    差不多是20年前吧,马笑泉初涉文坛,我读到了他的小说《愤怒青年》,被他充满血性和刚毅的文字惊住了。以后陆续看到他拿出一部又一部新作,一步又一步地在文学的山路上跋涉和成长。如今他已是一名很有实力的作家,在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都有所成就,这次他告诉我,又有一本小说集要出版了,并将整理好的电子版发给我看,我一点也不觉得惊奇,因为这对于马笑泉来说,无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像一位勤劳的农夫,日复一日耕耘在土地上,他从土地上得到的收获也是非常丰沃的。
    我一直很欣赏马笑泉的小说,这当然不只是因为他的勤劳,更是因为他在艺术上有一种不断开拓新空间的执着劲。《愤怒青年》是马笑泉的首秀,也是他自然天性的真实表露,他带着一名湘中汉子的刚烈和淳朴,用冷凝的笔挑开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征象。这篇小说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马笑泉所塑造的愤怒青年楚小龙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典型化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可以接续到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代表的“坏孩子”形象谱系中,为世界文学提供中国元素。愤怒青年由特定时代形塑而成,但他表现出的冷峻刚毅的品格,却是人类历史性的精神存在。
    若马笑泉继续以《愤怒青年》的方式,书写这个年代的精神乱象,他也许能成为“中国的塞林格”。但马笑泉并不想把自己困在一种固定的模式和风格里,他接下来写的《银行档案》,仿佛川剧的“变脸”一样,完全换了一副笔墨,把重点放在了形式上面,自觉探索小说的形式感。小说借用档案的文体形式,给银行职员重新建立了20余份档案,因此也被称为“档案体”小说。这种档案体看似没有主人公和中心事件,但作者通过这种形式,找到了散点透视的视角,每一份档案或人物就是一个视点,每一个视点又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整体。另外,从意识层面说,马笑泉的“档案体”其实是反档案的,体制内的人事档案是苍白的,用层层伪装把活生生的人包裹起来,马笑泉反其道而用之,他为银行职员书写的档案,是把他们身上的伪装层层剥去,直到裸露出他们的灵魂。这样的书写是一种不留情面的书写,它让我们感到了文学的力度。《银行档案》让我们看到了马笑泉完整的文学观:一方面,他立足于自己的家乡体验,在文化内涵上进行深入开掘;另一方面,他将小说当成一件艺术精品仔细打磨。
    长篇小说《放养年代》是他对自己的童年记忆进行的一次文学化的修饰,长篇小说《巫地传说》则是他对自我基因的一次文化溯源。《巫地传说》取材于家乡的异人轶事和民间习俗,既不是严格的写实,又不是神话式的想象,用作者本人的话说,他要超越唯物与唯心,找到一种“唯象”的世界观,也就是说,他从家乡亦真亦幻的传说里,看到了一种介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象”。我想,马笑泉所看到的“象”,可以说就是历史岁月附着在这些传说中的文化密码。马笑泉的家乡属于梅山文化范畴,梅山文化即蚩尤文化,在湖南中部地区影响深远,马笑泉显然意识到了梅山文化对于自己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他未必没有过认为自己坐拥着一座宝山的窃窃自喜。他在很多作品中对梅山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他所说的“唯象”,可以说就是领悟梅山文化的一种收获。
    长篇小说《迷城》也许是他下功夫最足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对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做了较为深入的开掘。我在小说里看到了马笑泉深沉的政治情怀,这种政治情怀不是由教科书培育出来的,而是向民间学习的结果,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观察世俗人生。按他在小说中的说法就是:“官方有官方的政治,民间有民间的政治,两者互相渗透。”他以这样的政治情怀去观照自己生活过的城市,最终落笔在民生民情上。其实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政治情怀,只不过有的作家在写作中尽量掩饰自己的政治情怀,马笑泉则将自己的政治情怀当成一副开垦现实生活的犁铧。因此他没有像有些青年作家那样完全走内心,纯粹去叩问心灵世界,而是既走内心又投奔外面的世界。他的文学空间不仅非常大,而且也是开放的,只要他有精力,完全可以无限地扩张。若说到马笑泉以后的创作,也许更重要的不是扩张,而是如何在广袤的空间里寻找到几个最坚实的立足点。
    这一回出版的是一部小说集。马笑泉已出版过多部小说集,我发现他对待小说集也是非常认真的,或者说,他总是将小说集当成新的写作目标来对待,具有比较统一的主题,或是对某种文学构想的系统尝试。比如《回身集》收录了8个短篇小说,都是以武术为题材;又如《幼兽集》收录了12个短篇小说,都是以南方小城飞龙县为背景,刻画一群不同阶层的县城少年。前者是由武术进入到中国传统的“术”文化,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后者则是马笑泉在小说中追求诗意的尝试。收到这本《对河》的文稿,我就在想,这一回马笑泉给自己定了什么目标呢?
    《对河》的书名就很有意思。我看到这个书名,心中不由自主地用湖南方言念了一遍。“对河”应该是湖南方言中的一个熟语,而且在南方其他省份的方言中普遍流行。在我印象中,北方似乎不说这个词语。我特意查了一些字词典,都没有“对河”的条目。“对河”是一个关于地域的词语,是指一条河流的对岸。《现代汉语词典》收有“对岸”的条目,其释义为:“一定水域互相对着的两岸互称对岸。”这条释义完全可以搬来解释“对河”。
    马笑泉这本小说集的目标显然与“对河”有关。其中一篇小说标题就是《对河》,写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条河流过,县城的主体在河这一边,对河虽然也属于县城,但在童年的“我”眼里,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有一座桥通往对河,“我”总想从桥上走到对河去,但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阻止“我”。后来“我”的文学与爱情都和对河建立起了联系,“我”最初崇拜的诗人就来自对河,去城里读书时遇到的心仪女孩也住在对河。小说的结尾却是“我”兴致勃勃地去对河寻到女孩的家里,女孩却惊恐地将“我”拒之门外。“我”返回桥上时,“怀着越来越深的后悔和悲凉,离那个对河越来越远”。这篇小说表现出马笑泉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虚与实之间的冲突时的一种困惑和追问。
    小说集里的另外3篇作品大致上都与这一主题有关联。《离乡》中的雷安野练就了铁布衫的武功,以为可以放心闯天下了,但他出去后所遭遇的一切完全不是他所预料的。《诗兄弟》中的诗人廖独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与世俗的一切似乎完全格格不入,小说以他烧死在洞中的悲剧结束。《笼中人》的“我”进入县地税局当公务员,却不满于笼中人的生活,最终凭自己的文学才华考取了南京大学作家班。这几篇小说写于不同时期,可见在马笑泉的心头一直萦绕着那些精神性问题。如果一名作家不仅将家乡作为文学原乡,而且从哲学和精神层面上去探测其文化基因,那他就有可能构建起一个自己的文学世界。马笑泉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