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构建动物叙事的崭新话语体系

http://www.newdu.com 2022-04-22 文艺报 陈佳冀 参加讨论

    关键词:动物叙事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这一个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这是目前全球正在形成的意识形态。由此,“动物解放”“动物权利”等有关动物的“叙事”已成为多个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命题。西方研究视野中,从哲学与生态学角度进入对动物伦理的考察是一个主体方向。早在1975年,彼得·辛格《动物解放》中的核心观点是,在伦理学高度上承认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均为平等”。这被视为世界范围动物解放运动兴起的标志。其他如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观,汤姆·里根的动物权利论等成果,大多集中在哲学、环境伦理学和生态保护运动领域。伴随着近年来人文社科领域对人与动物关系思考的不断深化与理论性拓展,“动物研究”已经成为当下人文语境中最为流行的学术领域之一。这得益于动物伦理思维的全球性传播以及人类对于自身地位、立场与价值的重新判定。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领域,显然对于这样一个“后理论时代”世界范围内的话语转向作出了积极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回应,在建构本土话语体系、彰显民族传统生态智慧及承继传统叙事手法等向度均展现出特有的书写样貌。比如,阿来、乌热尔图、郭雪波、满都麦、石舒清等少数民族作家聚焦民间、民族文化心理内部,阐释禅佛文化、萨满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宗教文化与民间传说的宝贵资源价值。张炜、叶广芩、红柯、陈应松等作家的动物叙事书写则聚焦泛神信仰、图腾神话与民间传说母题模式的现代转换,包括万物有灵、动物崇拜、戒杀护生、弃猎行善等。这些作家的创作清晰地昭示出如何将原生态叙事纳入动物叙事文本,实现对民族原生态风格的展示,彰显文化自觉意识与本土书写经验的突出价值。如叶广芩的动物书写深深植根于民间“万物有灵”原始信仰,对社会现实与原始记忆的谙熟,使其作品体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以此置换出诸种荒诞与魔幻的表述形式,为她的现代伦理观念提供丰富的文化理论依据,其创作已然站在超越人类利己主义和虚幻不实的生命伦理高度,以独特的视域体察生命物种的本体价值、达成动物保护层面的情感寄托,显示极大的道德勇气。除此之外,方敏、京夫、李传锋、黑鹤、金曾豪、姜戎、冯苓植、雪漠、杨志军等作家也都在各自题材领域迈出属于自身特有的叙事探索与类型创新的坚实步伐。
    但也不可否认,作为一个新兴的话语领域,试图让动物跃居前台,自在而惬意地展示自身的主体性(包括其生命、生存和权利的所属等),动情讲述生命自身独特而动人的故事,中国作家们尚处在一个不断适应与磨合的进程之中。通过“动物叙事”的话语范式发掘更为深刻、复杂的伦理内涵,这有待于作家们真正走近其所要描摹的动物对象,以深入在场的创作姿态、情感体验与价值蕴藉展开深入探索。在自身创作能力的提升方面,包括对题材边界、物种属性、表述范畴、伦理视域以及视角选择等维度的强调,也是动物题材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在进入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版图中,动物题材的相关创作正以其特有的题材优势与多向度的伦理诉求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一隅,特别是这一小说类型在对当下诸多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的回应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不同创作立场的秉持、不同文体形式的选择、不同叙事角度的介入……无不彰显“动物叙事”自身所蕴含的丰富而博大的心灵容量。
    借助于动物形象的有力塑造与精心书写,由动物物态的伦理维度,延伸至对自然与时代的话语映射,饱含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深刻的价值评判,这几乎成为了这一小说类型共通的叙事追求。而其所涉及到的诸多重要题旨往往能够深入人的内在伦理视域,米兰·昆德拉曾在《相遇》中说,“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一种永恒的深处背景,那是不会离弃人类存在的一面镜子(丑陋的镜子)”。作为一种永恒的深处背景,对动物及其相关形象的书写与展览也必将永恒地持续下去,并自始至终如明镜般映衬出当代人有关人性、生态、命运、民族与文明等话题的思考与追问。而其最终试图达成的,正是对于世态人心的拯救、对于人类情感意识深处良知与善性的启发,实现对人的本真信仰内核的重塑与自我精神家园的构建。正如查尔斯·罗伯茨在《野地的亲族》自序中所言:“动物文学有强大的解放力量,……它的深远意义将日益凸显”。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这一独特的书写类型,抱以足够的期许与热望。
    而从研究的维度,前期国内大部分研究成果多是与译介、评析西方动物叙事、文艺学理论方法建构有关。研究的真正勃兴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至今已形成一派蔚为大观的学术局面。目前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涉及面广,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迄今发表动物叙事(或批评)的论文有2000多篇;以动物叙事等为选题的硕博士论文仅2019年就有20余篇。目前研究已涉及到生态学、人类学、伦理学等研究方法与学科视野,对本体、意义与精神流向等方面均作出回应,但也留下进一步研究余地。比如,国外研究涉及中国动物叙事的成果尚显少数,国内研究不乏宏观意义的考察,但缺少从叙事成规与话语形态角度进入,以阐明动物叙事“类”的特征与属性;对当代动物叙事内在发展规律的梳理,尚缺乏明确阐释,难以窥见动物叙事内部发展的叙事奥秘;在新时代的思想背景下,动物叙事如何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结合,借鉴西方动物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研究新形式,彰显与当代现实相结合的本土意识,仍需要扎实的话语体系建构予以推进。
    比如,在开阔的世界文化视野中开掘传统文化遗产,阐发当下动物叙事创作如何在中国传统话语资源中寻找有效切入点,以本土的叙事模式与话语形态,实现与世界命题的对接,在西方文学参照下完成动物伦理的本土化叙事转换。通过动物批评理论与文本细读的有机结合,建构当下动物叙事的本土话语体系,确认哪些代表性作家为动物叙事的本土化书写建立了写作范式、主导了自进入新时期以来动物文学的整体发展脉络,充分展现其文学史和学术史意义。当然,更为关键的是,与正在展开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密相连,彰显中国问题意识和中国价值立场,构建民族性动物话语体系内核,为解决动物保护与生态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在传统小说观念影响和动物叙事的类的规约制衡下,中国动物叙事创作既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更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志特色,探讨其发生机制,把握动物叙事创作的基本叙事规律,有助于正确引导该类型文学作品的创作、接受和出版。在新时代背景下介入当代动物叙事的话语论域,有益于构建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重铸生态人文精神,给予全社会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而解读当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炼动物叙事新理论命题与标识性概念,将为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精神和智力支撑,对于进一步弘扬传统生态智慧亦具有一定的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本土“动物叙事”可以突破自身的创作瓶颈与各种障碍,闪现出夺人眼目的独特魅力,直面社会现实与当下时代主题,涵括人类与动物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蕴,构建具备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动物话语体系,彰显其在世界动物文学整体格局中的特殊价值与重要贡献。
    (作者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