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2021年03月07日08:44

http://www.newdu.com 2021-03-08 文学报 赵俊 参加讨论

    关键词:《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收到诗人王家新寄来的《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当厚厚诗集出现在眼前,我再一次打开策兰的世界。还记得第一次阅读策兰的激动,那是一个雪夜,他的诗句反复在我的家乡莫干山盘旋:你可以充满信心地用雪来款待我:每当我与桑树并肩缓缓穿过夏季,它最嫩的叶片尖叫。
    这也是王家新的译本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2002年推出的《保罗·策兰诗选》。但这只是初试啼声——策兰的丰富性在阅读领域,不是那么轻易能抵达。因为王家新对策兰持续不断的翻译,重新阅读策兰,也许将成为诗歌的必须课。恰如诗人多多所言,策兰值得你一度再读。许多年前,曾经有一位读者问策兰本人:“我如何才能理解你的诗?”策兰的回答很简短:“读,读,读!”
    我发现策兰的美,在于他的不可戏仿。策兰以他独特的“喉头爆破音”创造了他语言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独一无二。王家新在北京家中的台灯下,在德国的古堡中,甚至在一次次的旅途中,一遍遍地拾掇起译笔,只为将策兰的“喉头爆破音”在汉语里再现。
    重读策兰,就是回顾二十世纪人类苦难的历史。“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阿多诺的名言。在灾难面前,诗歌或许确实无法抵挡那些坚硬的事物,但它的无用之用却是人类最不可舍弃的。策兰是一个幸存者,他代替那些受难者说话。这在策兰的前期诗歌中可见一斑。但我们更应注重策兰后期的写作,前期的诗歌是让策兰成为策兰,而后期的诗歌让策兰成为更丰富的自我,甚至是他者、众生。新译本《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显然更侧重晚期的策兰。王家新这样说:“这部诗选360首诗,重心仍在其‘晚词’,2002年老版的103首诗,选了90余首,都做了修订,其他大多为策兰的后期诗作。”比如:“在未来北方的河流里/我撒下一张网。”“未来北方的河流”是王家新非常喜欢的一个意象,甚至用于他的微信名。
    可以说策兰晚期风格的形成,来源于对《死亡赋格》一诗获得巨大成功后的反思。他觉得,读者们过度地消费了他以及整个犹太民族的苦难。在《死亡赋格》之后,他要求一种“更冷峻的、更事实的、更‘灰色’的语言”,“不美化,也不促成‘诗意’”的写作(《对巴黎福林科尔书店问卷的回答》,1958年)。在《带上一把可变的钥匙》中,他要求自己变换言说的方式,在《在下面》一诗中他甚至这样说:“而我谈论的多余:堆积出小小的/水晶,在你沉默的服饰里。”
    如果从策兰在角度上停止前进,也许这样的策兰,是可以被中国诗人戏仿的。因为,在东方,无数的苦难也是历史闪闪发光的鳞片。只要语言的反射镜照耀,就能让它轻易地显现。可策兰究竟是策兰,他有穿越苦难的天才和勇气。
    作为策兰的汉语主要译者,王家新这样评价策兰的“晚期风格”:在策兰的后期,他坚决地从一切已被滥用的文学语言中转开(如约翰·费尔斯蒂纳所说“早年悲伤的‘竖琴’,让位于最低限度的词语”,他不仅无所顾忌地利用德语的特性自造复合新词,还转而从陌生的“无机物”语言中去发掘。在他的后期诗作中,比比皆是地质学、矿物学、晶体学、天文学、解剖学、植物学、昆虫学的冷僻语言……在策兰那里,他们遇到了一种真正的“外语”,一种真正属于异质性的东西。或者说,策兰的诗,无论我们怎样去读,它都属于“语言的异乡”。很可能,这就是策兰最独特的意义所在。
    德国学者柯尼希曾引用策兰的回答,解释说,策兰的德语其实是一门他自创的“外语”,他对德语的改造是很极端的,作为读者,要理解策兰的诗,就要像学一门新的语言一样,多多练习,反反复复读。这就是策兰那三个“读”背后的含义。柯尼希也采用策兰本人的建议,给学生上课时,他会以精读的方式讲策兰的诗:以策兰的诗歌原文为核心,一个一个词,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细拆开讲解,伴着他自己阅读过程的评注,这种方式,有点像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句读”。通常,一首诗需要好几堂课才能读完,一学期下来,能读完三四首诗,“这已经够多了”,柯尼希说。
    从王家新拿起译笔那一刻开始,他自己也无法想象,他和策兰的缘分竟已持续三十年。这让我想起电影《云图》里的一句话:“也许那一刻我第一眼看见你,也是命运。”这部电影,将我们指向遥远的星系和未来。也许,策兰在汉语中的出现,也将引领着我们走进那条神秘的“未来北方的河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