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2021年03月03日08:33

http://www.newdu.com 2021-03-03 译林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背叛》
    
    小白:这是一场语言的狂欢
    《背叛》的作者保罗·比第作为一名黑人,一位黑人作家,并不是那种非常激进的黑人民权立场,实际上,他背叛了所有的立场。虽然小说看上去有一个清晰的框架,但它更像一场脱口秀。从头到尾,尤其是后半段,越讲越嗨,完全是语言的狂欢。
    它有点像郭德纲讲相声,一开始有个故事,到后来就变成一场语言的狂欢。有个评论说它像冯内古特和戴夫·查佩尔的合体,我们知道戴夫·查佩尔是美国著名的黑人脱口秀演员,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脱口秀超级明星。《背叛》作为一本喜剧小说,就像脱口秀一样,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如果把它当成一场脱口秀来看的话,你除了笑,还接收到非常大量的信息,种族主义、反种族主义、后种族主义,或者社群主义、自由主义,或者美国法律体系,所有这些问题里面都提及。你看了综艺《脱口秀大会》,就知道中国这一代年轻人在想什么,关注什么。你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为什么美国现在有“黑命贵”这样的运动,知道他们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
    张定浩:《背叛》是对自己共同体的冒犯
    小说家希望讲出一种真实,而这种真实其实是大多数人不愿意面对的,甚至说想要掩饰的。而讲述真实的很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小说,通过喜剧。一个人很难说服另一个人,但假如我给你讲个笑话,你笑了,就说明某种程度上你已经认可了这个笑话背后的某种逻辑。在这种笑声当中,你是在进行自我的反思。这就是喜剧的力量。
    《背叛》讽刺的不只是白人,还讽刺黑人自己,讽刺黑人知识分子。也就是说,所有的好的讽刺,它讽刺的对象是在我们内部,而不是说讽刺一个他者。讽刺他者,那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或者失效的东西。
    因为这种在内部的讽刺,它要承担后果。我在我的内部,我在我的共同体,我开始讽刺自己人,我要承担“背叛”的后果,而这种承担后果的讽刺才是有力量的。所有的讽刺,其力量都来自对自己共同体的某种冒犯。
    李伟长:《背叛》是马克·吐温的继承者
    《背叛》讲黑人文化、黑人文学、黑人政治,但在中国的文化语境当中,它还有大量其他的东西。可以说,它是一个脱口秀世界,以及附着在世界上的那些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由经验、思维,由敏锐的感受组成的。
    我想这本书现在中国的读者那么喜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作者的这种讽刺的写作,他和我们聊到的幽默还是有点不一样的。讽刺是有对象的,有强大的对象,直接、明显的对象。《背叛》的讽刺艺术,让我想起一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说到马克·吐温我们都非常清楚,传统的美式的讽刺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背叛》接近马克·吐温。面对现实困境,我有愤怒,但我用讽刺的方式来表达,所以《背叛》的作者应该可以说是继马克·吐温之后第二位卓越领会了美式讽刺艺术的作家。
    尝试朗读一下这本小说,你会感觉到一种快感,一种语言本身带来的快乐。
    胡桑:《背叛》贡献了一种新的艺术
    《背叛》给我们的感觉不再是传统小说,甚至不再是20世纪小说,那种有着清晰可辨的构架、线索和意识的小说消失了,《背叛》是在一种混沌的语言状态中展开的。它对这个世界做出了新的认知和解释,而我还不知道怎么把握,至少不能用之前的文学观念去把握。
    《背叛》把黑人放在一种讽刺的处境里,黑人才因此获得了自由。这个自由不是通过抗争,不是通过划清界限,不是通过与白人之间进行复仇式的交往来获得的,而是通过失去一切我应该得到的那些权利、那些政治性,通过缺席而存在,让自我与他者交融而成为自我。
    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才有了它的文学性。讽刺是一种艺术,它是一门书写的艺术,也是一门存在的艺术。在这种消解的过程中,在这种不经意间玩笑的过程中,黑人好像突然有了自己的城市和自己的自由,获得了向他者敞开而不是封闭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让我们思考各种各样的边缘的存在。比如小说结尾罗列了很多人,日本人、中国人、墨西哥人、穷人,他们需要去思考自己的属于自己的存在,先自己存在起来。
    这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如果不快乐,我们可能不能存在。就是说,《背叛》不是像20世纪很多俄罗斯的作家一样,也不是像20世纪东欧作家那样,甚至也不是像20世纪黑人作家那样,把黑人写成苦难的族群,在《背叛》里,就是因为对苦难的超越,才让黑人成为了黑人。它让黑人变得快乐,但这种快乐不是廉价的快乐,没脑子的快乐,娱乐化的快乐,而是不断地在边界的穿越中获得的快乐。这门艺术是很难的。
    小说里面有一句拉丁语叫“我思,故我嗨”。保罗·比第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成了“我思,故我嗨”。我通过我的思索,我变成了一个嗨的、快乐的存在。这本书既好玩又让我们思考。他已经超越了20世纪那些经典的黑人作家,他贡献了一种新的艺术。
    赵松:这本小说无疑将成为一部经典
    《背叛》貌似是讽刺的、玩笑的,有说唱、脱口秀这种调子和节奏,在那里巴拉巴拉地讲——但是,它总在不经意间把你带入非常低沉的调子里,让你看到黑人在美国的命运比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还要复杂沉重,他们的命运和美国的历史、现实,实际上是一种沙子里掺着骨头、骨头里掺着肉的关系,是完全辨别不清的一种痛,时隐时现的仿佛永远不会消失的一种痛。
    《背叛》在写黑人处境与命运的时候,一方面是依托于单独个体的语境,另一方面又把个体和在美国社会、历史中的复杂处境,以及美国社会的多重矛盾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那种很难完全理得泾渭分明的现实状态,写得非常透。当那种沉重感,比如主人公拖走爸爸尸体的那一段,让你非常难过的时候,小说随后又会在不经意间释放出一种说唱音乐似的状态,就像你刚因为一个定格画面达到一种极其哀伤的状态的时候,突然音乐又响起来了,大量的词语,有粗话和黑话,却多少消解了些沉重的感觉。
    达到这种效果是很难的。从一个非常嗨的叙事状态,一个快进的状态,突然转入缓慢的慢镜头,这种转换在写作技术上是很难处理的,但《背叛》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处理范例。把叙事这样穿插在一起的时候,原来会产生这样一种悲喜剧的效果。这种写作技术本身是富有魅力的,文本因此而产生的魅力也是非常强烈的。
    在黑人/白人这个问题上,《背叛》提供的不是一种浅薄的、容易捕捉的东西,而是更难界定的场域。我们把小说读两三遍,都不一定能够完全理清楚里面隐含的东西以及它能够带给你的体验,这是它高级的地方。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经典,它具备一些经典的特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