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美德与行动:解读《老子》的重要线索

http://www.newdu.com 2021-02-07 光明日报 叶树勋 参加讨论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老子》
    王中江 解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由国家图书馆筹划组织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目前已陆续出版面世。作为首批十种之一的《老子》,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先生进行解读。这套丛书旨在选取中国传统中的重要经典,由学养深厚的学者进行解读,使之成为思想性、学术性和通俗性兼具的读本。此书是对老子哲学的深刻阐释,是王先生在老学研究上厚积薄发的新成果;与此同时,此书的解读深入浅出,富有生活气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并且以一种独到的眼光,展示了哲学和生活的内在关系。
    相比于其他解读《老子》的作品,此书有一显著特色,即它的哲学意味特别浓厚。作者对老子核心学说的独到理解则构成其解《老》的思想基础。“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命题,也是王先生解《老》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按传统的理解,此命题是说“道”无所效法、自己如此。王先生通过深入分析文本,提出新的看法,认为这一命题其实是说“道”遵循万物的“自然”。亦即“道”以“无为”的方式顺任万物发展,让万物自己成就自己;具体到社会政治领域,则意味着圣人“无为”、顺任民众“自然”。这一观点在学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也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同。近年间中国哲学领域曾多次召开有关“自然”思想的会议,都和这一见解的刺激有关。
    具有较强的哲学性不代表此书的解读离现实生活更遥远,在“打通”哲学和生活这一点上,作者匠心独运。书中虽是逐章解释,但作者对某些重要话题具有持续的关注,其间,美德与行动是作者尤为重视的两个方面,这成为他结合生活呈现老学的重要线索。
    《老子》又名《道德经》(此“道德”不同今义,乃指“道”与“德”),可见其对于德性的重视。在帛书甲、乙本和汉简本中(这三个版本都比河上公本年代更早),其篇序乃“德”经在前,不同于今本“道”经在前的结构,这更能反映老子对德性的关切。在老子哲学中,最高的概念毫无疑问是“道”,而“道”在人类生活中正是通过“德”,也就是我们身上的德性得到落实。
    王先生在解读中对德性问题保持了一以贯之的关注。在他随文展开的点评中,着重阐发其间所含的有关美德的思想。比如谦虚、柔和、宽容、节制等,是我们在各章解读中经常看到的内容。老子的相关言论一般散见于《老子》各章,并且其讲论方式往往也比较隐晦,这就需要善于发现,将不同地方的讲述联系起来,做出系统的理解,进而将这种理解落实到相关章节的解读中。
    行动话题是此书解读老学的另一线索。行动与美德相辅相成,生活是一个不断行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美德的过程。行动总是在自我和他者之间展开,它包括如何对待他者和如何对待自身等一些基本问题。围绕于此,老子有着比较丰富的思考。不过,类似于上述,这同样需要发现,需要前后融通,进而做出深入的理解。在诸种行动当中,有一种形式比较特别,那便是选择。选择本身也是一种行动,但这种行动又是所选行动的一个开端。人生在世,时时刻刻都面临着选择,这是生活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此问题上老子也有一定的思考,以往我们对此不是很注意,在此书前后相仍的解读下,我们有机会集中看到老子在这方面的思想。如第8章的“居善地,心善渊”是从生活的不同方面讲如何选择,第44章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则直接追问问题的要害——生命与名利孰重孰轻,具有概括性的是第53章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和小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条道路,何去何从,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选择。如同王先生在书中所强调的,好的生活源于好的选择。选择可大可小,所涉之事可长可短。总的来看,它是生活的一个起点,决定了我们将以何种样态开展自身的生命。
    就美德和行动的主体而言,老子主要是针对圣人提出。这一圣人既是一般伦理场合的理想人格,同时也代表着政治领域中的理想统治者。这意味着,老子有关美德和行动的言论不仅面向普通个体,同时也针对治国者。当然,由于政治领域的特殊性,老子针对统治者也有诸多不同于普通个体的考虑。一般是以“无为”来概括老子在这方面的思想,但王先生在此基础上更着意阐发的是老子有关慎用权力、合乎民意以及自我检讨等方面的学说。“无为”给人一种笼统的印象,似乎老子认为统治者只要消极不作为就可以了,不用承担其他的责任。事实上,老子心目中理想的治国者肩负着很多的责任。
    表面上来看,古典哲学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两个张力,一个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一个在哲学和生活之间。通读王先生此书,可以看到这两两之间实质上是统一的。时间的推移会造成一种古今有别的印象,而哲学的思辨性也给人们一种哲学远离生活的感觉。但事实上,人类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不会因时间推移发生改变,也不会因空间不同出现差异,而哲学作为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指向的不仅是一种学说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点正是法国当代哲学家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一直强调的。
    老子思想貌似很玄,其实不玄。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他以一种超俗的眼光看待,比如常识告诉我们,虚空不如实有,柔弱不如刚强,但老子却在虚空和柔弱中发现积极的力量。他告诉我们,虚者能容,虚而尽有,正因为心灵虚空,没有执念,故而不会受遮蔽,不会自满。他还告诉我们,至柔的水可以驰骋于至坚的石,柔弱足以胜刚强。正如王先生在书中所评论的,老子在水中看到柔和,在柔和中发现力量,这是一个深刻的片面真理。确实,老子只关注柔胜刚的一面,没有讲现实中同样存在的刚胜柔的一面。后者是众所周知的,现如今他是要将人们不大知道的另一面揭示出来。老子每每以水喻柔、以谷喻虚,这是《老子》书中最常见的两种隐喻。这些隐喻深含着他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在启发我们去发现生活的更多维的面相。
    如同王先生在书中所说,伟大的事物总是超常。《老子》的“反常识”和“超世俗”的风格给人一种很玄的感觉,实际上,这些思想正是要提示我们对当下的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老子更在意的可能不是给我们提供一种答案,而是启发我们反思自己,发现新的天地、新的生活。
    (作者:叶树勋,系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