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天青色等烟雨》:关于陶瓷人生的约会

http://www.newdu.com 2021-01-22 中国青年作家报 申红梅  参加讨论

    
    水冲进碗,上面的油污和甜腻瞬间消失,一个个干净的碗慢慢露出了她们本来纯真的面目。水灵灵的,单纯的器物,你如果将她们摆放整齐,她们就呈现出秩序与规则;你如果把她们散乱放置,她们也可以随遇而安。好像器物没有生命,我们就可以随意处理,其实不然,她们的呈现方式已经潜在地透露了我们的生活态度。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面有一只打了补丁的碗,是爱情的专属;林徽因床头的飞机残骸,是曾经沧海的沉淀。不管是虚构还是现实,万物中总有一样是你永远记在心里的。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承载了我们的情感,陪伴了我们的人生。
    作家沈荣均的《天青色等烟雨》,托陶瓷言人生。他梳理陶瓷发展简史,注入个人生命活力,将“我在等你”隐藏在每一件陶瓷里。在陶瓷的收藏与欣赏过程中,他用文字促成了陶瓷、作者和读者三方在日常生活里的一场美妙约会。
    陶瓷与日常生活约会:“我在等你”,“我”是陶瓷,而“你”,是日常生活
    这里的日常生活,是汇聚时代精神的日常生活,也是独特个体的日常生活。
    沈荣均避开枯燥的陶瓷专业知识介绍,学习高居翰的“叙事艺术史”笔法,纵向串联陶瓷美学发展的各个时代,期待写出时代更迭中的陶瓷美;横向铺开时代中具体典型的陶瓷器皿,渴望进入陶瓷创造的微观情境。他将一件件瓷器摆放在一张张日常生活毯子的中心,既突出陶瓷的写作中心地位,又不至于让这些器皿孤独割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纵向串联,在日常生活绒毯上,织缀着历史、政治、经济、审美心理和哲学思想等时代花纹。写高古陶器,他要陶器立于母系氏族男女分工的社会秩序。写魏晋南北朝,他用“竹林七贤”砖画表现动荡时代文人用恣意放纵来争取心灵的自由。为了突出唐三彩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寄托,他写唐朝政治经济繁荣,开放包容的心态。写元朝青花,他注意到整个瓷胎和釉色大变,他写出民族融合的微妙心理,他看到蒙古族统治下对海洋和天空的崇拜与汉族土地崇拜的巨大区别。他看到清代瓷器的缤纷多彩,着力于文人处理现实和梦想的方式。
    宏大的思想理念和时代背景,在书中,都作为陶瓷的个性化背景,以不侵犯陶瓷主角地位的底色姿态展现,展示了孕育不同代际陶瓷独特的时代美学。时代美学叙事为我们展示了陶瓷文明发展的整个历程。作者的笔力,渗透到了生活的每条缝隙,形成独特而丰富的纹路,使每个时代的陶瓷都从纷繁浩大中挺立出来。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极力避免把陶瓷置身于空旷的没有时间概念的地方空想。丰富多元的文化交融,纷繁复杂的历史变故,变动不居的美学延伸……作者试图将几十年积累的学识化于笔端的风云,为陶瓷勾勒波澜壮阔的背景图案。
    宏大的写作理想需要具体精准的细节来支撑,写作个性才不至于被反噬。沈荣均在随笔写作中,尝试用“叙事艺术史”笔法,构建了大的框架之后,还落实到充满独特性的陶瓷个例,避免泛泛而谈。比如,他写宋代花事,专门写宋人形态各异的花瓶在案头散发花香;他写明朝斗彩,专门写到鸡缸杯,写男女之间超越年龄和阶层的爱情,用爱情的昂贵来印证鸡缸杯超乎想象的昂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横向铺开,挺立的陶瓷旁边,是有序站在时代花纹上欣赏、制作和运用陶瓷的君王、文人、匠人和百姓。他们曾经抚摸、触碰过的陶瓷,由书中的配图展示。他们抚摸触碰的温度,由作者用文字再现,还原到当时的日常生活情境。这样的写法,使陶瓷和使用它的人们重新活过来。放置于生活的各个位置的陶瓷拥有了生命,使用它们的人,也活在极具个人特色的生活场景。
    匠人们一代又一代努力,要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器物需求。他们从默默无闻地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到像唐英一样留名千古。这个过程是他们旋转泥土,得出形状,改变釉色,形成工艺的过程,也是他们从对美没有概念到主动追寻美的过程。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陶瓷的胎怎样变得细腻坚硬,釉色怎样表达内心,雕刻怎样独具一格。专业技能日复一日地不断打磨,才能成就职业非凡的意义。就像陶瓷匠人,注重日常,在日常的河流中偶然又必然地带来艺术的升华,踏实地接受日常生活积累带来自然而然的变迁。这些具体而微小的人的精神和力量,在沈荣均的笔下脱颖而出,终于得到了该有的荣誉。
    在沈荣均笔下,各种身份的人貌似在各过各的日子,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脱离不了日常生活的塑造力量。长期晕染高雅的日常生活,塑造了历代帝王和文人的典雅和精致,这样的生活让他们拥有了超越日常的理想,让他们动摇世俗之人沉溺日常而无精神的形而下。长期在平凡而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普通人宝贵而又真诚可靠的生活经验。
    高雅和世俗不断交融,作者赋予了他们同样可贵的地位。于是,由日常的水滴石穿裂变出的美就不断被创造出来,日常生活就不那么令人厌倦了。这是日常生活进入审美的必要通道,也是沈荣均想要提供的战胜烦琐和庸常的生活方式。
    尝试“叙事艺术史”笔法,作者经纬交错,从内敛安静到丰富驳杂再回归安静,用以陶瓷为代表的器物与人的美好关系呈现人内心发展的轨迹。它们成为人内心世界的延伸,成为时代的延伸。而时代的延伸,最终凝结成文化。欣赏它们的人,被点燃,被抛到空中,拥有了广博和深刻的机会。作者用以陶瓷为具象,实际上探究的是日常生活美学的发展、流变和传播,甚至文明的生成与发展。他期待日常生活的清流,获得从“时代的审美”向“文明的耐力”延伸的希望。他将内心的感受和陶瓷的釉色晕染在一起,用充满情绪的颜色变迁,回到了瓷器使用者的身边,想象文化长河中的“此刻”。于是,各种人物与静置一角的瓷器一起发生感叹,对似曾相识的生命情境一起发生共鸣。
    这样的写法,使我们读这本书更像是去赴一场约会。约会前,有期待,有对瓷器的想象;约会中,有慰藉,有对精神的靠近;约会后,有沉思,有对文化的反省。
    陶瓷与作者约会:“我在等你”,“我”是陶瓷,而“你”,是作者
    沈荣均根据釉色和胎质的流变,用实物与心灵高度契合的方式,来展示内心。他写这本书,并不只是想站在陶瓷旁边,做一个安静的欣赏者。而是想用创作之火,烧造一件叫“沈荣均”的瓷器。外在安静,内里丰富。
    这把火,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续升温。这本文集,贯穿了他的陶瓷收藏经历,也贯穿了他十几年的散文随笔创作。最重要的是,其中展现出他对当下日常生活的点滴思考形成河流的过程。
    书中处处都闪动着作者自己的身影。《幸福俑》中说唱俑皱纹微笑着,持镜俑戴着手环,陶舞女俑定格在舞蹈的瞬间,这是汉朝天府的安逸生活,也是作家生为一个四川人的自在生活。《赴死之犬》中写到鸡鸭鱼猪狗马等生灵,除了表现汉代人们丰富的日常,也是作家对动物与人关系的思考和感动。《青花的尖叫》里打碎的瓷碗,有他对母亲的想念。《官窑美人》讲朋友对官窑的推崇,感叹朋友将最脆弱最柔软的爱情装进在最隐秘最安稳的官窑瓷瓶中,来应对现实的婚姻生活,也是他自己对爱情的思考。钟情于白瓷,他唤起一代人关于白糖细腻柔和的儿时记忆。
    不仅如此,作家还通过对比将古今日常生活的变迁写进了文字。《魏晋时光》中,他从诗人笔下的牛车开始,回顾车驾发展史,感叹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慢生活,感叹那个时代人们“把时光弯曲,然后拉长”的细致与释放。对比当下生活的快节奏,他担忧这种“快”,会让当代人忽略很多生活的细节。在作者笔下,宋朝的科举和当下的高考形成对照。在古代,宋真宗《劝学诗》用“吃饭、住房、爱情”等利益牵动学子无可厚非;在当下,学子读书、考试更倾向对“梦想”的追寻,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在文字中,他发现不能片面陷入功利评价的漩涡,更应该涵养平和的心态,重视从古至今不同的生活姿态中相似的情境。在《古窑》中,他叹息工艺的流变。小徒弟已经习惯了远离手工的生产流水线,陶瓷烧造成为了工匠敷衍生活糊口的表演。在变迁中,沈荣均试图表现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对话,虚无和实在的共存共生。
    文字的来回穿梭,让我们看到,时代在变,但从古至今人们对丰美幸福生活的不倦追求不变,日常生活的延伸永远在继续。
    这本书特别的地方,还在于沈荣均处处显示出对女性的尊重。他固执地认为《让泥土站立起来》,承受生命生生不息的是女人,是她们围在火边跳舞将泥土扔进火中创造了陶。他把对爱情的想象装进陶质红盆,主动勇敢的爱是来自《诗经》中“婉如清扬”的女子。他认为,女祖先们懂得呵护一次次端详的对象,还能回过头来审视自己。他认为,“摇钱树”是母性意义的神树。他笔下的瓷女是软语绵绵,淡定如水,能把握微妙的分寸。他读出易安词女儿的怯弱和文人的隐忍。他洞悉出男子承受不住的时候会看月亮,而月亮在他笔下就是女性,肯定了女子的坚毅。他将拥有的瓶子取名“月、影、梅”,是三个元朝的女子。他让青花尖叫,想让母亲回到他的身边。他说官窑是绝世美人,在等待某个读书的男人。他说那十二花神杯是十二种女性……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他对器皿的女性关注,与对瓷器倾注的温度是一致的,陶瓷美丽细腻和脆弱锋芒更接近女性。
    陶瓷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作家的个人生活和观点。他在书中多次讨论“幸福”“女人”和“内心”。书中隐藏着作者自己在各种情境摸爬滚打的痕迹。他学习一只安静的瓷器,张开安静的嘴,居于角落,把生活养成一枝花放进幽深的瓶中。这种将生活给予的颜色养成花朵,安静开放,用尽生活的全部力气去保持美的姿态,令人感动。于是,陶瓷等到了收藏家的关注,收藏家等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追求文艺范生活的能幸福的自我。
    作者与读者约会:“我在等你”,“我”是作者,而“你”,是读者
    作者和读者的日常生活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再高明的作者都要进入日常生活,再普通的读者也会有精彩的人生细节。通过各种类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情趣兴致的寄托和养成,沈荣均想要打破以往人们对历史和其中渺小人物和事件的惯常思维。他的写作理想里,既有对过去的回顾,又要有对未来的指引,从而让当下的生命状态鲜活强劲。作者让读者与三千年来瓷器和瓷器的故事相遇,指引当下陷入现实泥淖的大多数人重新思考。这种指引,因为阅读,进入了大家的独家记忆。
    严肃的学养和日常的趣味都在作者的笔下延伸。追溯延伸的源头,就是他的陶瓷日常生活,就是陶瓷发展史上的几千年人们在变动不居的朝代更替中永远不可能消失的普通平凡而不平庸的日常生活。作家与陶瓷,在日常生活中相遇、碰撞、惊叹,进入想象的世界。在欣赏美的同时,他把故事、想象和自我铺开在我们的面前,处理那些逃不开的情绪与现实。既然逃不开,那就选择一个美的方式应对。于是,作家开始欣赏自我的生活,用冰冷的美提纯现实世界,使得浮躁的内心安静下来,进入美的沉思。在沉思中用尽全部力气得来精神的飞升,正是沈荣均和芸芸众生都需要的超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