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生命与体悟

http://www.newdu.com 2021-01-18 中华书局 中国科学报 肖磊 参加讨论


    《体悟力:楼宇烈的北大哲学课》,楼宇烈著,焦雅君编,中华书局2020年7月出版,定价:30元
■肖磊

近代工业兴起以来,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越来越大。机器的声响和火车的轰鸣、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应接不暇的信息,现代人享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福利,然而,嘈杂的声响和炫目的光彩也使得很多现代心灵迷失于其中。

《吕氏春秋·本生》中对这种情况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上万人操弓同射一个箭靶,箭靶肯定会被射中;纷繁的万物来戕害生命,生命也肯定会受到伤害;然而假如懂得利用万物来养护生命,那生命也会因滋养而成长。

“物化”还是“化物”,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化的核心议题。

然而在一个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体系之内,这个主题却难占一席之地,概因其中的相关内容在各学科专业的划分中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成为一种纯粹认知的对象,而失去与自身生命的直接关联。

《体悟力:楼宇烈的北大哲学课》一书是87岁的楼宇烈先生历年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汇编。以“体悟力”一词作为书名,有其独到的用意。

知行合一、理论结合实践……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说法,已经越来越难以用于辨认中国文化的特征,假如说中国文化的特征是知行合一,难道西方人提倡知行分离吗?虽然柏拉图一脉的理念论者带有某种知行相分的气质,但亚里士多德还是比较重视从观察中获取知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更毫无疑问是提倡理论和经验相结合的。但是,我们很难说近代科学是体悟式的。

体悟是以生命为前提,并以自我的生命为核心,体悟在学习中与生命的全面成长息息相关。

《荀子·劝学》里有一句话对体悟做出了很好描述:“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没有体悟的学习,则是“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把从外学得的东西内化于身心,在精神中形成一种明晰的觉察,于是能对相关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形成身心运行的良好法则,对外则体现为言行举止的恰当得体。这样的体悟式学习,既让人得以调节身心内在的和谐,又以适当的言行让自我与他人、与环境保持和谐。

在体悟的视角下,“知行合一”和“实践精神”等观念就有了更贴近中国文化特征的理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教育,从“洒扫、应对、进退”的讲究开始,到节欲修身、敦礼明伦的培养,再到引领风气的君子品格的形成,都与现在学校的教育主体大相径庭。其中核心的问题,在于思想背景和思维方式中巨大而又难辨的差异。

心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认识和情感的基础,然而现代教育往往片面地强调物与物之间的“客观关系”,从而抛弃对心物关系的考察,殊不知任何对物物关系的认知,都必然以心物关系为前提。而心物之间,还夹着一个身体,无论是知还是行,都以身体为必然的途径,所以《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为了更好地体悟,而体悟又反助于修身,两者相辅相成,由此构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

在一个新的话语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往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受人诟病的缺点。但是楼宇烈还是努力地针对众多具体问题的阐述来帮助大家分辨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差异,并讲解很多现代人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些传统观念,以便让人对传统的思维方式有所领悟,比如如何理解爱情与亲情、道与德、礼与法、忠与孝、知与行、道与艺、言与意、人与己、适性与逍遥、名教与自然,等等。

其中他着重对中医和艺术进行论述,也总结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大思维底蕴,即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为什么“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为什么“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

楼宇烈一直都以不懈的思索在课堂内外讲解着对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本义,以应对时代转变带来的偏见和误解。

若是能细细地体悟本书中的内容,也许就能发现,在近代的思辨中产生的事实和价值、心与物等难以弥合的二元分裂,它们都安然地统一于生命的体悟之中。

《中国科学报》 (2021-01-14 第7版 书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