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读孙睿《戈多来了》:青春期之后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21-01-18 当代(微信公众号) 师力斌 参加讨论

    关键词:戈多 孙睿
    读罢《戈多来了》,有一个问题跳入脑海:一个人的一生,是否要跟理想较劲,哪怕较一次劲?
    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幸福来自于跟理想较劲。理想就像节日的烟花、植物中的花朵,自有它的定力,并非那么容易抛弃。到一定时候,你会捡起它,打量它,甚至向它不顾一切的绚烂致敬。那些幸福的人,一定是在跟理想较劲的过程中获得幸福的,哪怕这幸福仅有一瞬。花的理想就是绽放,凡开过的花都是幸福的。昙花只有一瞬,但已经足够。春天仅有一季,但已牢牢地倾倒了人类。刹那即永恒,表达得可能正是此意。人来世间干什么?又想起那句著名的老话,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是否永远体会不到真正的幸福?钱和房子,是否只有对那些将此作为理想的人才有理想的价值?反正,对小说中的胖子来说,拍电影才是他的理想。他只有通过拍电影,考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才能获得幸福感。哪怕他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他也满不在乎。他也确实获得了幸福。看看小说中他拍电影时的自信、投入和满足就明白了。胖子是我的镜子,照出我的小来。问题是,有多少人能为自己的理想活着,能有多少人敢跟自己的理想较劲,不惜代价?这是不是小说想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反正,小说中的“我”最后是向胖子留下的烟花致敬的。
    《戈多来了》没有把胖子的理想写得高深莫测,相反,写得有带入感。我折服于坚持考研十年的胖子。他为了喜爱的电影,不惜抛弃大医院的优厚待遇,转而长期与人合租,青灯黄卷,十年不悔,创造了考界奇葩。俗话讲事不过三。我当年四次考研,已感觉筋疲力尽,如果不是第四年考上,估计也会鸣锣收兵。我听说,当年恢复高考后,我们那里流传甚广的高考纪录是八次,一个放羊的农民,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就了高考民间经典。这部小说中胖子的考研十年,可谓经典中的经典。然而,如此非同寻常的故事,读完后,竟没有任何违和感,反觉亲切,何故?或许,考研这一行为,恰恰是近二十年来相当普遍的社会经验,不同于同性谈恋爱,也不同于北大毕业卖猪肉,更不同于外语学子建立商业帝国。胖子考研完全属于常人之举。写常人之情,正是小说的亲切处。小说对三位考研室友的人生安排也走寻常百姓路线,最后三人都回归庸常生活。胖子因照顾年老的父亲,回老家做公务员,没有为理想钻牛角尖,颇合常情。通常情况下,小说追求高深易,追求亲切难。不少高深的小说像放飞的风筝,高则高矣,却让人敬而远之。孙睿这篇则该放则放,该收则收,收放自如,情商很高。
    关键是,《戈多来了》能把寻常写到极致。考研寻常,但十年考研,而且考得不亦乐乎,花样频出,这个不寻常。常人考研,浅尝辙止,胖子则当成生活本身,考研就是生活,甚至是幸福的来源,虽然穷困,但乐在其中,人不堪其忧,胖子不改其乐。常人考研,为稻梁谋,而胖子考研,是为理想计。他这个理想,并非一时兴起,盲目冲动,而是经过了小汤山医院对于生死的深入思考后的选择。这样的故事,既寻常又非常,寓非常于寻常之中,令我觉得亲切,也让我叹服。一个人,这样活一次,值了。
    戈多来了:青春期之后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张颐雯 《北京文学》编辑部主任
    孙睿的中篇小说《戈多来了》以文艺青年心目中的一代名作作为自己小说标题的梗。在用自己的方式致敬《等待戈多》这一传统文学经典之后,写出了中国这些文艺青年们在之后的漫长人生里做出的选择,也勇敢的提出自己对人生难题的某种答案。
    故事开始,男主胖子是个年轻有为的医生,参加了当年的抗击非典工作,遭遇电影后,成为狂热的文艺青年,放弃体面的医生职业转而学习电影,将最宝贵的青春投身理想中的电影事业,开始了曲折的,年复一年的考研之路。这是他追求的理想,按照我熟悉的小说套路,他将在通往电影学院的路上狂奔下去,青春被慢慢耗损,直到走向彻底的失败。这一定是一篇令人伤感的青春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从“我”的视角看向一直等待着“戈多”的那个胖子,看向“我”和我们。这些形色各异的北漂文青在实现理想的路上展开了自己所独有的命运。十年对电影的热爱,十年的考研,由无数不同的挫败组成,也充满了热情与希望。小说里这几个人物与本世纪初北京这座城市的气息完美相合,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的底色。
    理想的破碎是非常文艺的,也是具有美感的,我以为孙睿会顺理成章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这即讨巧又高级,是纯文学作品的主流叙事。而且,小说的种种细节——胖子的身材、考试中遇到的命运不济,冷静的叙事手法,都给这个人物增加了某种悲剧色彩,直到他决定回到家乡考公务员,将照顾父母列上日程,最终回到主流社会。在小说中“我”的眼里胖子应该是走向了与生活的妥协。
    孙睿到此为止的处理与他之前的很多青春小说相似,小说在此结束也是成立的,而且已经是一篇品质不错的作品。不过,作者没有打算就此打住,没有将他结构成一个现实生活的失败者,也没有将小说停留在青春期的迷茫之中。小说里的胖子回到老家,消失在我的视野之外,直到2020年,“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胖子,胖子已经回归医生职业,穿着防护服投身于中国伟大的抗疫事业之中。
    这种回归常被表现为中年人面对生活的无奈之选,为生存而做的被迫妥协。但小说后半部分故事的走向,种种细节、语言都告诉我们,胖子放弃电影的选择是主动的,有力量的。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人生的一个阶段,其它的人物也各自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到这个故事的结束,我看得到这已经不是早期的青春小说,对于生命应该承受的重量有了新的认识,人在成长中更厚重更有力量的东西最终起着作用。
    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人的青春期阶段,面对集体主义的作品,新的文学更多的提倡解构与消解,作品里的人们常常躲进自我里逃避现实,为软弱和平庸找到理由。但经历过2020年的人们渐渐意识到,自私软弱是人性,个人自由是人性,承担责任和家国天下也是人性,某种意义上是更高级,更具难度的人性。胖子从一个追求个人实现的青年,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彻底变成了一个平凡生活的勇士。
    现在的文学创作也是为我们这个时代塑形,寻找这一代人的风俗和价值观,在复杂丰富的时代经验中确定更为根本的东西,进行从个人到世界的新的长征。认识自我、认识时代、认识正在加速改变着的生活,对崭新的当下时代经验作出敏锐、准确表达,发现和确立自己的身份,我们的作家作品才能走得更远。一大批中青年作家,石一枫的作品,孙频、常小琥的作品,以及孙睿的作品也都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戈多来了》读后感
    吴晓辉《北京文学》编辑
    两点看法
    1, 选题精到
    孙睿的《戈多来了》故事并不复杂,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一个为理想不计后果付出十年考研精力的男人,在十年后跃过竞争门槛准备冲击目标时却为老父养老而放弃的故事。
    此类故事情节大多为新闻媒体所青睐.。比如一个七十多年退休老人去考大学, 金庸先生八十多高龄去英国读博士。故事虽然很励志却不宜全社会提倡。媒体更多是从流量销量出发,试问一个七十多岁老人在读了四年后还有那个企业公司请他呢? 而其间会挤占年青人的名额和消耗相应的师资。而金庸先生若是去学自科学恐怕时间已不够用了, 若是学中国文史类反过来金先生到是可以带博士生了。而《戈多来了》故事背后却多了舍己就亲的伦理孝道亲情。
    而小说题目 《戈多来了》来了则是借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名剧《等待戈多》,剧中二个流浪汉永远也等不到戈多的荒诞故事,批判以存在主义盛行西方现实。作者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情节并从此剧名来消解并调侃了名剧, 也算是苦涩幽默了。
    2, 理想与现实的摶弈
    故事内容以一个大学毕业已步入社会并进入医院工作的成年男人为了理想, 辞去医生职业以电影为终身目标, 开篇在进修班上,主人公胖子一出场就以说; 电影是自已愿意为其献出此生的一件事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在学院边上租房而居,历十年旁听、进修、写影评、写剧本、当室友导演同学助理、统筹、兼制片,基本上将制作电影的行当流程从理论到实践都过了一遍。而在考试上却临门一脚总是出差, 弄的屡战屡败, 如果抛开研究生学历加持的心理需求及依赖,我以为主人公胖子还是有可能实现理想的。
    故事背景的时间跨度是从2003年非典至2019年这期间,由于科技进步使制作电影的摄录等制作设备数字化,并开始进入市场。随之而来的价格下降令以往高门槛高技术含量的电影设备也能让发烧友得以上手。而此时社会民间资金也被准许进入电影市场,以上变化让非专业人员也可以进入电影制作领域,也就说以前耸立在人们面前技术和资金障碍。个人通过努力已经可以逾越。
    主人公胖子从小汤山非典结束到出征武汉十多年的跨度, 从青年到中年初心不改令人感叹却在已达阵位临门一脚前退出。作者给出的理由是父亲年迈体弱,胖子长考后决定放弃初心,回乡寻个公务员类安稳工作为父养老。选择背后是内心的较量,是近百多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德先生(民主), 赛先生(科学) 与对儒家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在当下思想文化观的博弈。其结果一目了然,儒教在中国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有盛行民间普及小故事,二十四孝图,已经通过历代口口相传进入百姓血脉基因中,个人理想自由在强大的儒家文化面前只能弃械投降了。
    胖子大学毕业分到北京一家医院,参加抗击非典后辞职,投入十多年精力, 父母将拆迁后余下的几十万元支援他, 其实父母是支持胖子实现理想的。如此,这个家庭就可能出一个在影视艺术领域出一个人才, 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近而影响观众, 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导演。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回乡为父养老,十多年后胖子回乡就职养父, 又成为当地医院的一员,出现在驰援疫区的路上。
    人文理想在现实面前溃败,现实背后的力量是儒家千年一统千年正统观念的胜利。
    故事结尾令人想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自由与爱情》, 在此略改之是为读后感。
    生命诚可贵,
    理想价更高,
    若为父母故,
    二者皆可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