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侯瑞芬:动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21-01-15 今日语言学 侯瑞芬 参加讨论

    摘要 动词和形容词关系密切,表示属性是它们共同的语义特点,动作是事物的临时属性,性质则是事物的恒常属性。动形互转的本质是事物属性恒常性的变化,而连接二者的桥梁是不断处于变化之中的事物的状态。程度性是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决定性因素,能转化为形容词的动词通常是具有程度义的动词。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动形兼类的词为例,分析了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关系,对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问题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好处。
    关键词 动词 形容词 词类转变 语义变化 兼类
    1 引言
    动词与形容词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个词类。马建忠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静字与动字两相对待”(马建忠,1898/2010:15),这里的“静字”和“动字”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形容词和动词。马建忠认为,“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凡实字以言事物之形者,曰静字”,“故静字言已然之情景,动字言当然之行动。行动必由事物而发,而情景亦必附事物而著。”(马建忠,1898/2010:15)后来也有很多学者指出汉语动词和形容词具有相似性,如张伯江、方梅(1996:210),一些学者甚至直接把形容词看作动词的一个次类,如赵元任(1979:292)、陈刚、沈家煊(2012)等。
    关系紧密的动词和形容词的转化也是汉语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既有动词发展出形容词用法的现象,如“管事”本来是动词,表示“负责处理事务”,它发展出了形容词的用法,表示“管用”;也有形容词发展出动词用法的现象,如“明白”表示“清楚,明确”,本来是形容词,后来有了动词,表示“知道,了解”,又如“强健”本来是形容词,现在出现了“强健我们的身体”这样的动词用法;还有从动词到形容词再到动词的现象,如“突出”,
    【突出】❶鼓出来:悬崖~|~的颧骨。❷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成绩~。❸使超过一般:~重点|~个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对于这种转化,罗自群(2011)认为“一个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可以转指这个动作的性质、状态,或者,一个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可以转指动作、行为”,“汉语表示事物名称、性质/状态和动作/行为的语义没有决然的分别,都可以在一个词中体现出来——一个词既可以表示事物静态的一面,也可以表示它动态的一面。”而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会发生这种转类?动词和形容词之间有什么样的意义关联,使得它们能够发生相互之间的转化?这种转化是如何发生的?转化前后的语义有怎样的联系和变化?我们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动形兼类的词为例,分析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关系,对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问题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好处。
    一个词是从动词转为形容词还是从形容词转为动词,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判定,词典的义项排列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的义项排列参考意义发展的顺序,也考虑使用频率等其他因素,《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按意义引申脉络排列义项”(李行健2004)。我们将参考词典义项排列顺序并考察历史发展顺序来对这种转变做出判断。
    2 动形互转的语义基础
    2.1 动形互转与恒常性
    郭锐(2012)从实体和属性二分的角度提出语义类与词类的原型对应,“将实体看成自存的范畴,即指独立存在的东西;把属性定义为非自存的范畴,即指不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实体的东西。属性包括临时的属性(动作、姿势等)和恒常的属性(性质)”。在人类的语言表达模式中,“临时属性倾向于编码为陈述(谓词,如:跑、说、下雨、病),恒常属性则倾向于编码为陈述(谓词,如:痛、饿、滑)或修饰(饰词,如:公、野、大型)”。
    这对我们认识动词和形容词的语义关联很有启发。我们可以认为,属性是动词与形容词共同具有语义特点,两者的区别在于动词表示的往往是临时的属性,而形容词表示的往往是恒常的属性。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转类是它们语义中动作性和恒常性变化的结果。而动词和形容词之所以能够发生转类,是因为大多数事物都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的,临时属性和恒常属性只是事物变化的不同阶段而已。动作行为是事物的一种临时属性,动作行为的结果会使事物产生某种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稳定下来就成为事物的一种恒常属性。它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图1:动作与状态的关系
    表示变化的动词和表示状态的形容词是动词和形容词交界的地方,正是经由“变化(状态)”这个中间站,动作和性质之间产生了关联。动作行为往往是导致变化的原因,而性质则是一种变化之后的较为稳定的状态。动作、变化(状态)和性质之间的这种天然关系是动词和形容词相互转化的基础。
    我们以“深入”为例来说明它是如何从表动作的动词发展为表性质的形容词的:
    【深入】❶图片透过外部,达到事物内部或中心:孤军~|~实际|~人心。❷图片深刻;透彻:~地分析|这个问题需要做~的调查研究。
    “深入”的意义发展过程经历了“动作——>变化(状态)——>性质”的过程,其中的“入”本来是“进入”的意思,是一个动作动词,“深”是“入”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深入”常常带宾语,其宾语可以是具体名词,如“深入社区、深入农村”,这时“深入”的动作性强;也可以是抽象名词,如“深入人心、深入实际”,这时“深入”的动作性弱。动作性进一步减弱,“深入”就可以不带宾语,这时它由表“动作”变为表示“变化(状态)”,如:“了解深入、研究深入”,动作性再进一步减弱,就表示一种性质,如“深入的了解、深入的研究”。
    相反,形容词转类为动词则是恒常性减弱的结果。如“严明”:
    【严明】❶图片严肃而公正(多指法纪):赏罚~|纪律~。❷图片使严明:~军纪|要~法纪,制止不正之风。
    作为形容词,“严明”表示的是一种具有恒常性的属性,当它表示这种属性的变化时,就转类为动词。
    因此,表示属性是动词和形容词共同的语义特点,动作是事物的临时属性,性质是事物的恒常属性。动形互转的本质是事物属性恒常性的变化。
    2.2动形互转与程度义
    张国宪(2006:69)指出:“性状义是动词形容词化的语义前提,程度性才是激活其形容词化的根本”。形容词的程度性比较容易理解,具有程度性是形容词语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形式上的表现是形容词通常可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相比之下,动词的程度义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其实,有些动词也具有程度义,典型的是一些心理动词,如“喜爱、高兴、生气”等等,它们本身可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
    除此之外,一些能引入渐成性论元(incremental theme)的动词也具有程度性。渐成性包括“实现某种结果(如:built a house盖了所房子)、消灭某个对象(如:pull down a house拆了所房子)和改变某种状态(如:paint a house刷了所房子)等情况”(Dowty1991,转引自徐烈炯、沈阳1998)。渐成性动词表示的动作进行的进度与其论元受影响的程度相关,因此可以构成一种层级结构(Scale Structure),在形式上的一个特点是可以受“半、部分、完全”等副词修饰,如“开放、封闭、成熟”(Kennedy & McNally. 1999、2005)。这种层级性语义使得这些动词具有了程度义。
    动词的程度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体现,如:(a)动作发生的次数;(b)动作的强度;(c)动作持续的时间;(d)动作结果产生的变化程度。程度义的凸显是动词发展为形容词最重要的条件,能转化为形容词的动词通常是具有程度义的动词。
    通过动作发生的次数表现程度义的如“卖座”,它本来是指“戏院、饭馆、茶馆等有顾客来消费”,通过“消费的顾客多,次数多”有了程度义,表示“卖座的情况好”;通过动作的强度表达程度义的如“拥挤”,它本来是指“(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通过“挤”的动作强度大来表达程度义,表示“地方相对地小而人或车船相对地多”;通过动作持续的时间表达程度义的如“用功”,它本来是“努力学习”的意思,通过动作持续的时间长表达程度义,指“用的功夫多”;通过动作结果产生的变化程度表达程度义的如“分散”,它本来指“分开;散开”②,通过表示动作产生的变化程度有了程度义,表示“不集中”。这些词都通过程度义的凸显从动词转类为了形容词。
    3 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语义变化途径
    动词转类为形容词是动词临时属性的恒常性增强和程度义凸显的结果,在语义上,从动词到形容词的这种变化主要通过凸显动作产生的结果、凸显动作发生的原因和凸显动作过程的特点三种方式来实现。
    3.1凸显动作产生的结果
    动作结果产生的变化程度是动作程度义的重要来源,凸显动作结果的状态是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一种最主要的语义变化。这又可以分为语义偏指词内成分和语义整体表示动作结果的状态两种类型。
    3.1.1通过语义偏指词内成分凸显动作结果
    有些动词本身由一个动词语素和一个形容词语素构成,作为动词,它们的语义重心在动词语素上,当它的语义重心从动词语素转向形容词语素上时,动词就转类为形容词。如:
    【高昂】❶图片高高地扬起:骑兵队伍骑着雄健的战马,~着头通过了广场。❷图片(声音、情绪)高:士气~|广场上的歌声愈来愈~。❸图片昂贵:价格~。
    【密集】❶图片数量很多地聚集在一处:人们~在广场上。❷图片稠密:人口十分~。
    【贴近】❶图片紧紧地挨近;接近:~生活|老头儿把嘴~他的耳朵边,低低地说了几句。❷图片亲近:找~的人说说心里话。
    “高昂”、“密集”和“贴近”都是经历了动词到形容词转类过程,它们的语义重心分别由“昂”转到“高”,由“集”转到“密”,由“贴”转到“近”。由动形两种性质的构词语素构成的复合词的动形转类大都经历了类似的语义偏指的过程。
    3.1.2语义整体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
    动词也可以通过整体表示动作结果的状态转类为形容词,如:
    【省事】❶图片减少办事手续:办法一改就可以省许多事。❷图片方便;不费事:在食堂里吃饭~。
    【集中】❶图片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来;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兵力|~资金|把大家的意见~起来。❷图片专注;不分散:精神很~。
    【概括】❶图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总括:各小组的办法虽然都不一样,但~起来不外两种。❷图片简单扼要:他把剧本的故事向大家~地说了一遍。
    作为动词,“省事、集中、概括”都表示某种动作行为,这种动作行为的结果是使事物发生某种变化,当我们要凸显这种动作结果变化了的状态时,它的语义就从表示动作行为发展为表示性质状态,动词也就转类为形容词。
    3.2凸显动作发生的原因
    凸显导致某种动作行为发生的事物的属性,是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另一种语义变化。动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这种动作行为之所以能够发生往往是因为动作的主客体具有某种性质,这样动作行为就与事物的性质产生了关联,当动词的语义由凸显动作行为发展为凸显这种性质时,动词就转类为形容词。如:
    【尊敬】❶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老师|受人~。❷可尊敬的:~的总理阁下。
    【诱人】❶诱导人:~向善|~犯罪。❷吸引人的:~的前景|景色十分~。
    这里的“尊敬”作为动词,我们之所以“尊敬”某人,是因为他是“可尊敬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同样,一个人或事物是“吸引人的”,对人有吸引力,他才“能够”去“诱导人”做些什么。
    3.3凸显动作过程的特点
    凸显动作过程的特点又可以分为从具体到抽象和从小量到大量两种情况。
    3.3.1从具体到抽象
    有些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动词,它们的动作主体是具体事物时,动作性强,当它们的动作主体转向抽象事物时,动作性减弱,开始表示抽象的事物属性,动词就转类为形容词,如:
    【成熟】❶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❷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我的意见还很不~|条件~了。
    【动荡】❶波浪起伏:湖水~。❷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不平静:社会~|~不安|~的年代。
    【糜烂】❶烂到不可收拾:伤口~。❷腐化堕落:生活~|~不堪。
    这里“成熟”从表示具体的果实的变化发展为表示抽象的事物的属性,“动荡”从表示具体的波浪的变化发展为表示抽象的局势、情况的属性,“糜烂”从表示具体的物体的溃烂发展为表示抽象的生活、精神的腐化,这种从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到表示抽象的事物属性是动词转类为形容词常见的语义变化。其他的如“舒展、通透、腐烂、没劲、板结、沉落、贴边”等都是通过这种语义变化发展为形容词的。
    3.3.2从小量到大量
    从小量到大量其实是通过动作行为反复或持续进行而获得一种量的积累,这种量的积累使得动作行为的临时属性发展为性质状态的恒常属性成为了可能。
    【历练】❶经历世事;锻炼:孩子大了,要到外边~~。❷阅历多而有经验:他~老成,办事稳重。
    【卖命】❶指为某人、某集团所利用或为生活所迫而拼命干活儿。❷下最大力气做工作:悠着点儿干,不要太~了。
    【下酒】❶就着菜把酒喝下去。❷适宜于和酒一起吃:这个菜下饭不~。
    “历练”作为动词,表示“经历世事”,当一个人经历的世事“多”了,他就变得“阅历多而有经验”,“历练”也就发展出了形容词意义;“卖命”作为动词是“拼命干活儿”的意思,当一个人总是很拼命地干活,我们就说他很“卖命”,“卖命”就成为他的一个标签,成为表示恒常属性的形容词;“下酒”作为动词表示“就着菜把酒喝下去”,当吃某个菜可以喝比较多的酒时,“适宜于和酒一起吃”就成为这个菜的特点,“下酒”也就发展出形容词的语义。
    动词转类为形容词需要动作性减弱、恒常性的增强,从具体到抽象主要体现为动作性的减弱,从小量到大量主要体现为恒常性的增强。
    3.4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认知动因
    动词转类为形容词不仅仅是功能上的转变,语义也会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上述三种类型就是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主要的语义发展路径。当然,有的时候一个词会通过两种语义发展路径发展为形容词,如:
    【低落】❶图片(水位、物价等)下降:价格~。❷图片(士气、情绪等)不旺盛;不饱满:士气~|心情~。
    【高涨】❶图片(水位、物价等)急剧上升:河水~。❷图片(士气、情绪等)旺盛;饱满:热情~|士气~。
    这里的“低落”和“高涨”都经历了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从“落”到“低”和从“涨”到“高”凸显动作结果的语义变化,也有从具体到抽象的凸显动作过程特点的语义变化。
    我们认为,动词转类为形容词背后的认知动因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转喻是同一认知框架中两个相关概念的函数(沈家煊,1999、2004)。在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三种语义变化中,凸显动作产生的结果和凸显动作产生的原因是因果转喻,其中凸显动作产生的结果是以因喻果,是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主要类型,凸显动作产生的原因是以果喻因,而凸显动作过程的特点中的从具体到抽象则是隐喻。
    4 形容词转类为动词的语义变化途径
    形容词向动词的转变自古就有,人们关注比较多。形容词转类为动词是事物恒常属性向临时属性的转变,状态的可变性是形容词向动词转变的语义基础。
    4.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发展为动词
    由表示事物具有的性质发展为使事物具有该性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发展为动词是形容词转类为动词的主要途径,据赵玥(2009)统计,“形兼使动的词占据了形动兼类词的近一半”。如:
    【安定】❶(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生活~|情绪很~|~的社会秩序。❷使安定:~人心。
    【便利】❶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交通~|附近就有商场,买东西很~。❷使便利:扩大商业网,~群众。
    【昌明】❶(政治、文化)兴盛发达:科学~。❷使昌明:~文化|~大义。
    “安定、便利、昌明”作为形容词表示事物的一种恒常属性,当它表示通过某些行为使事物具有这些属性时,就转类为动词。
    4.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发展为动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由表示事物的性质发展出表示认为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意义。如:
    【宝贵】❶极有价值;非常难得;珍贵:~的生命|时间极为~|这是一些十分~的出土文物。❷当作珍宝看待;重视:这是极可~的经验。
    【奇怪】❶跟平常的不一样:海里有不少~的动植物。❷出乎意料,难以理解:真~,为什么这时候他还不来呢?
    【轻贱】❶低贱;下贱:自重些,别那么~。❷看不起;小看:受人~。
    “宝贵、奇怪、轻贱”作为形容词,表示事物的一种恒常属性,当它表示我们“认为”某事物具有这种属性时,它就转类为动词。
    4.3形容词发展为动词的其他方式
    形容词也可以从表示某种性质发展为表示“做”具有这种性质的动作、“说”具有这种性质的话的动词。如:
    【亲热】❶亲密而热情:大伙儿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极了|乡亲们围着子弟兵,亲亲热热地问长问短。❷用动作表示亲密和喜爱:每次出差回家,总要先跟孩子~~。
    【猥亵】❶淫乱;下流的(言语或行为):言辞~。❷做下流的动作:~妇女。
    【谦虚】❶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谨慎。❷说谦虚的话:他~了一番,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
    【客气】❶对人谦让、有礼貌:说话挺~|不~地回绝了他。❷说客气的话;做客气的动作:您坐,别~|他~了一番,把礼物收下了。
    这里的“亲热”和“猥亵”本来是表示恒常属性的形容词,当它们表示做具有这种性质的动作或行为时,就转类为动词;“谦虚”和“客气”本来也是表示恒常属性的形容词,当它们表示说具有这种性质的话时,就转类为动词。
    4.4动形转类的判定
    方梅(2011)提出了修辞转类和语法转类的概念,修辞的转类是一种临时的语用模式,它能否最终沉淀为句法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杨旭(2019)进一步指出,“修辞层面的非常规个体词词性,有可能随着使用频率增加沉淀或规约化为常规的概括词词类,从而最终进入语法层面”。出现在词典中的,应该是较为固定的语法转类,这就有一个语法转类的判断。即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用法是临时用法还是已经发生了转类,处理为兼类词?
    郭锐(2002)把动词的判定标准确定为:不~∧(*很~∣(很~〈宾〉)),形容词的判定标准是:很[不]~∧*(很[不]~〈宾〉)。从这个判断标准我们也不难看到,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有一些共同点,它们最主要的区分其实是能不能出现在(很[不]~〈宾〉)这个结构中。除了形式上的标准,我们也要考虑动词和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词的语法功能的变化往往会带来意义的变化,而对于词典来说,释义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相对于语法功能而言,词典更关注词意义的区分。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劲、有谱”都处理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词:
    【有劲】yǒujìn❶(~儿)图片有力气:这人真~,能挑起二百斤重的担子。❷图片指兴致浓;有趣:大家谈得非常~|今天的球赛真精彩,越看越~。
    【有数】yǒushù(~儿)❶图片知道数目,指了解情况,有把握:两个人心里都~儿。❷图片表示数目不多:只剩下~的几天了,得加把劲儿。
    因为它们不仅在用法上有区别,意义上也有明显不同。但如果意义区别不大,一般就不会处理为兼类词,而是根据词语的主要用法进行标注,比如“有底、有望、有缘”都处理为动词,而“有理、有力、有利、有名、有趣”都处理为形容词。再比如“费事、费工、费劲、费力、费时、费时、费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都标注为动词,而“费解”则标注为形容词。
    除此之外,频率也是影响我们判断的重要因素。以“温润”为例,它本来是个形容词,词典这样解释:
    【温润】wēnrùn❶温和(wēnhé)②:性情~|~的面容。❷温暖润湿:气候~。❸细润:玉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但它在使用中发展出了使动用法,我们逐年检索了《人民日报》(1946-2018)中的“温润”,对它们的词性进行分析。我们共检索到804个“温润”的用例,其中形容词用法656个,动词用法148个,但是,“温润”的动词用法是从2001年才开始有的。
    (1)鼓浪而行的金沙江不仅温润了这块华夏祖先最早栖息的土地,而且干热河谷的气候把它造就成一间面积逾2021平方公里的天然水温室。(《人民日报》2001年9月3日)
    在这之后,“温润”的动词用法逐渐增多,“温润”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2:《人民日报》中“温润”的使用情况
    因此,虽然“温润”的动词用法在整个语料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仅为18.4%,但是在2018年的66个用例中,有20个动词用例,占到了30.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也增补了“温润”的动词用法:
    【温润】wēnrùn ❶温和(wēnhé)②:性情~|~的面容。❷温暖润湿:气候~。❸细润:玉质~。❹使温暖滋润:优秀文学作品~人们的心灵。
    5 余论:动形转类的不平衡性
    汉语中的动词可以转类为形容词,形容词也可以转类为动词,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变化是不平衡的。动词转类为形容词受到比较多的限制,而形容词转类为动词则相对容易。这因为形容词自身本来就具有谓词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动词中分离出来”的(董秀芳2011:303)。
    从结构上看,动词转类为形容词需要去掉其自身的一些范畴特征,如带宾语,带“着、了、过”等,而形容词转类为动词则不需要这种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动形转类的不平衡。比如及物动词转为形容词要有不带宾语的用法,如:
    
    相比之下,不及物动词转为形容词相对更为容易,如:
    
    从语义上看,形容词表示恒常的属性,动词表示临时的属性,而实际上,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所以这种恒常性的减弱是自然的变化,而动词表示的临时属性要稳定下来具有恒常性则没那么容易。更为重要的是,动词转类为形容词还需要程度性的增强,而并非所有的动词都能很自然地获得程度义。
    从认知上看,动词转类为形容词多是以因喻果,形容词转类为动词多是以果喻因。结果往往是凸显的,而原因往往是隐含的。就语言处理的难度来说,凸显的部分来转指不凸显的部分自然是更理想的方式。
    正是因为这样一些结构、语义和认知上的原因,使得动词和形容词转类存在不平衡现象,形容词转类为动词要比动词转类为形容词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陈刚、沈家煊(2012)从“标记颠倒”看韵律和语法的象似关系,《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董秀芳(2011)《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北京。
    方梅(2011)修辞的转类与语法的转类,《当代修辞学》第1期。
    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
    郭锐(2012)形容词的类型学和汉语形容词的语法地位,《汉语学习》第5期。
    李行健(2004)《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版)前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京。
    罗自群(2011)现代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跨类表现,《汉语学报》第2期。
    马建忠(1898/1983)《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北京。
    沈家煊(1999)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第1期。
    沈家煊(2004)语法隐喻和隐喻语法,第13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广西桂林。
    宋文辉(2004)与因果转喻相关的句法语义现象,《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徐烈炯、沈阳(1998)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当代语言学》第3期。
    杨旭(2019)从词类的修辞构式到语法构式———以“研究”名词用法的规约化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赵元任(1979) 《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北京。
    赵玥(200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形动兼类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伯江、方梅(1996)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
    张国宪(2006) 《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05、2016《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7版),商务印书馆,北京。
    Kennedy, Christopher & McNally, Louise(1999)From Event Structure to Scale Structure: Degree Modification in Deverbal Adjectives. In: T. Matthews and D. Strolovitch (eds.):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9. Ithaca, NY, pp. 163–180.
    Kennedy, Christopher & McNally, Louise(2005)Scale Structure and the Semantic Typology of Gradable Predicates. Language.:345-381.
    Dowty,David. (1991) Thematic Proto-Roles and Argument Selection. Language 67:547-619.
    原文刊于《语言学论丛》第六十二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