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薛涛:“你蜕变为‘新我’,你读过的书便永在”

http://www.newdu.com 2021-01-15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薛涛 参加讨论

    关键词:阅读方法 写作技巧
    写作这件事并不简单,要一步一步准备,再一点一点完成。自从走上写作的道路,我的日常烦恼大都与它有关了。今天我就分享一些经验,大多是老生常谈,但都是我个人受益的经验,供初学写作、喜欢阅读的青少年朋友们参考。
    写作素材从哪里来?写作动力从哪里来?写作素材别无它处,只能取自熟悉的生活。笔随心动,深切的人生体验是写作的驱动。
    10年前,我的创作依靠凭空想象多一些,我一本正经地虚构了一个世界。这些年,我更愿意找来一个“真实”的核,然后再加以虚构,这样心里踏实一些。比如前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砂粒与星尘》就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就连它字里行间的“传奇色彩”也并非我的夸张笔法,实在是因为生活本身太“传奇”。长篇小说《猫冬记》是一气呵成的作品,一个驱动力让我不舍昼夜地完成了它。我写的一个老木匠与小徒弟被困在山里“猫冬”的故事,颗粒可数的粮食和一部老电影陪伴他们熬过寒冷、饥饿、寂寞的冬天。故事中还有一只爱看电影的老猫,它是书中的一个亮点,也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恰逢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人们都在家中“猫冬”,我就在“猫冬”状态下推进《猫冬记》的故事,这让我能深刻地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灵魂层面的交流,我与书中人物的生命体验高度契合了。散文《小木屋的夜与昼》则是利用零散的时间创作出来的,它像一个乖小孩,没有占用我的大块时间。零散的时间适合书写“心灵的碎片”,它如实记录一年来我的所思所感、所遇所闻,全是掏心掏肺的体验。一段一节地写出来,我不知不觉把心掏了出来。写作的时候能把心掏出来,笔下的文字一定能绽放光芒。
    素材有了,驱动力也有了,接下来还有很多准备工作。
    我创作长篇小说之前要做大量的笔记。这份笔记包罗万象,有关结构的、细节的、人物关系的、人物命运的,也记下各种困惑和疑虑。有时候人物在某个场合的对话会蹦出来,也先记下来。有时候结尾先跳出来,热烈欢迎它,也记下来,就像作品已经完成一样。《猫冬记》的笔记杂乱无章,记了很多木工方面的知识、我对老电影放映员——父亲的采访实录……我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他们的人生经验。正式动笔写作的时候,我会发现这些笔记其实只是“求职材料”,未必都能“正式录用”。比如《砂粒与星尘》的笔记大多没用上,连之前设计好的故事结构都被无情抛弃了。还有更过分的事情。在笔记里,张三一直是主角,李四从来都是配角。可是真正动笔之后,不知不觉偏爱了李四,李四频频抢戏,生生发展成主角。这时候,我只能对张三说对不起。那么这些笔记的意义何在呢?它的意义就在于:当我还不知道路在哪里的时候,提前在田野里走来走去,我不停地试错,并做出了标记。其实,每一条试过的路都通往另一部作品,只是没有选择它罢了。写作素材不足的时候,我偶尔翻开从前的创作笔记,会发现它是一个储备丰富的宝库,从前丢弃的边角余料也能盖起一座漂亮房子。
    终于可以动笔写作了,我有几个建议。首先,写真心话,真心话是好文章的灵魂。我们写作时的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枯燥乏味,除去语言基础薄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心里藏着障碍,笔下的文字当然就疙疙瘩瘩。一旦提起笔,那就写真心话吧。一段真心话,即便没有华丽的词藻,也难掩其华美的内涵。其次,写短句子,短句子是中文应有的尊严。那些很长很长的句子让人呼吸困难,是没有表现力,也不是汉语的样子。一个长句子往往是这样:定语一个接一个,中间夹着好几个“的”。这还没写完,后面还要加上补充说明(补语)。那么,短句子是怎么炼成的呢?有一个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把它拆开就行了。比如把它拆成三四句,作为定语的部分单独造成句子,补充说明的部分单独造成句子。这样,一个长句子就拆成了一个段落。新诞生的段落表述清晰又精彩,句子也精短了。
    接下来说说阅读。我不是合格的阅读者,只能谈谈粗浅看法。对于有的人来说,写作不是必须的,阅读却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并且这门课程是终生必修,永无毕业。王蒙先生曾说:“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读书让人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与浮躁。”读书能塑造人的理性气质,让整个社会走向智慧与豁达。
    关于阅读的方法和路径。入眼不够,更要入心。入心也不够,还要塑造“新我”。你蜕变为“新我”,你读过的书便永在。阅读就是向一位先生请教,获得经验和智慧。当年为了创作《砂粒与星尘》,我除了赴吉林鱼楼子村求教驯鹰人,还翻阅了很多关于猎鹰、驯鹰方面的书,印象最深的便是《最后一个驯鹰人》。我要感谢这本书,它为我描画出了一代代驯鹰人的日常生活。这两年,给我触动最深的书还有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我从中吸收到很多养分。今年冬天,我读了厚厚的《梭罗传》、通俗易懂的《走出唯一真理观》、原汁原味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故事让人落泪,通透的思想也让人落泪,高尚的灵魂更让人落泪。如果让我推荐几本好书,我愿意郑重推它们。
    阅读要做笔记。边读边记,读过的书才能变成自己的。我从小就有边读边记的习惯,少年时代我曾经抄录过一本《宋词鉴赏辞典》,那些笔记现在还留着。遗憾的是,我后来一度放弃了这个习惯,损失真是太大。前年我又恢复了这个习惯。我阅读《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时,又开始做笔记。我把书中提到的著作都记下来,以便下一步详细了解它们。我还记下一些有思想含量的句子,认真抄录这些句子本身就是向思想家致敬。
    反复阅读利于吸纳,只有经典才有资格得到这份荣耀;一边阅读,一边把书中的思想和故事与身边的现实生活进行比对,方能领悟书中的奥妙;我们读过的书就像走过的路,终将在记忆中消失,留下的只有阅读时的感动和醒悟。当渐渐忘掉一本书,于不觉中蜕变为“新我”,这本书便永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