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夹注式修辞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动因

http://www.newdu.com 2020-11-24 未知 池昌海 吴鹏 参加讨论

    摘 要:网络中的夹注式修辞可以看作是说话人传达主、客观信息,故意凸显其认定的事实或主观态度及评价的修辞语用表达。在构造的过程中,“音节优先对应”规律导致说话人追求形式上的表达特点,使夹注式修辞产生了一系列的句法错配现象。传统的反语或近义关系无法揭示夹注式修辞的语义本质,需要从[±事实性]的角度进行重新分析。夹注式修辞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客观基础与主观基础。说话人通过对不同事件或事态的有机整合,将语言符号创新性地间隔夹注,同时借助当前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实现了特殊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夹注式修辞;事实性;主观性;事件整合;修辞动因
    一、引言
    本文主要讨论近年来在网络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例如:
    (1)假(ke)装(wang)拥有马甲线1
    (2)如何用古诗词优雅地赞(tu)美(cao)工作?笑哭了!
    (3)孔院说早安(cān)
    (4)老板一手按压接泡沫,一手唰唰洗,再加上我非(无)常(动)配(于)合(衷),很快就洗干净了。
    (5)早上吃个麦当劳,刚坐下就听见一堆老乡在那里讨论人生理(传)想(销)。
    例(1)至例(3)分别使用“渴望”“吐槽”“餐”的拼音形式进行注释,例(4)、例(5)分别使用汉字“无动于衷”“传销”进行注释。
    这类新兴的注释与普通文本中的注释区别很大。普通意义上,用圆括号标记的注释对整个句子或句子内部的词语进行解释说明,或起到插叙、订补等作用(吕叔湘、朱德熙1952:275-280)。注释内容必须紧邻被注词语或句子之后连续输出,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排解疑难,辅助正文理解。注释语往往是直陈真实的,一般不会也不以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为意图。
    而本文所讨论的注释现象,在形式的构造上,注释内容与被注释内容以音节为单位且间隔性夹注,这给读者正常线性顺序阅读带来了麻烦。在意义的获取上,读者必须先读括号外的内容,再回过头来读括号内的内容,跳跃性地串联几个被间隔加注的单位才能成词(语)而生成完整意义。这类变异注释形式中,括号里的内容不具备解释说明的作用,而是说话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其语义与括号外的正文往往形成明显的语义差别,借此可以造成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基于以上,我们称这种变异的注释表达为“夹注式修辞”。经过统计发现,96%的注释内容为不带声调的汉语拼音,如例(1)、例(2),个别少数情况会使用带声调的拼音或使用汉字进行注释,两者分别占比1%和3%,如例(3)至例(5)。
    已有的研究如吴瑞敏(2015)、陈颖等(2015)、李开拓(2016)已经从夹注式修辞的形式特点、语义搭配、语用环境及流行原因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描述和解释,但对夹注式修辞特点的描写还停留在宽泛的经验式总结,甚至某些看法还不够具体、准确,对其广泛传播原因的分析也几乎适合于其他各种网络流行语。我们发现,这种基于网络产生的夹注式表达已经出现向非网络语境发展的态势,为更多受众使用,尤为引人关注。如例(6)、例(7)分别见于杭州《城报》(2014.03.14)的“生活·潜台词”专栏和随商品赠送的优惠券。
    (6)括号里的拼音你(shi)懂(zhen)吗(xiang)
    (7)上传精美视频评价,最高可得20元现(有)金(钱)红(任)包(性)!
    因此,我们认为这类有反常规的表达形式生成和广泛流行的背后一定还有特殊的机制与动因(刘大为2010),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变异表达形式看作语病或文字戏谑,依然还有很大的分析和解读空间。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随机收集的200条语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针对这一基于网络而产生的特殊表达方式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为行文简洁,下面我们将夹注式修辞括号内的成分称为“注释语”,对应的括号外成分称为“正文语”。
    二、夹注式修辞的主要特征
    1.夹注式修辞的分布情况
    从夹注式修辞的构造方式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全句夹注,二是句内夹注。全句夹注指的是正文语和注释语的音节数量正好相等,注释语是对正文整个句子的注解,如例(8)至例(10)。在我们的语料统计中,全句夹注有32例,占整体总数的16%。
    (8)你(jiang)问(pin)我(fen)来(fa)答(zhong)
    (9)杭州东往黄山方向票价公布!内(hai)附(song)时(huan)刻(bao)表(dai)!
    (10)干(出)出(版)一(更)番(多)大(的)事(好)业(书)!
    句内夹注指的是注释语只针对正文内部的某一“关键”成分进行注释,注释语的音节数量少于正文,如例(1)至例(7)。在我们的语料中,句内夹注共有168例,占整体的84%。
    从注释语与正文语能否直接替换的角度看,替换后语义通顺且连贯的情况为大多数,有155例,占77.5%。少数部分不能替换,有13例,如:
    (11)a.他老婆真可怜嫁给了渣男,我真幸运没(xie)被(zha)渣(nan)男(bu)
    娶(qu)回(zhi)家(en)。
    b.*他老婆真可怜嫁给了渣男,我真幸运谢渣男不娶之恩。
    (12)a.这次的case好好干,下班后一起(wo)吃(qing)饭(ke)。
    b.*这次的case好好干,下班后一起我请客。
    以上两例是句内夹注,但是注释语与正文语不能替换,替换后语义不通。大多数句内夹注的注释语与正文语都是音节数量整齐对应的,如例(1)中的“假装”和“渴望”,这是注释语与正文语可以互相替换的前提。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其发生夹注的“关键”位置是什么?句法分布趋势又是怎样的?我们对可替换的句内夹注进行了量化统计,见表1:
    表1 可替换的句内夹注的句法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夹注式修辞在句法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使用倾向,从高到低依次为:定语>谓语>宾语>中心语>主语>状语>补语。最倾向使用夹注式修辞的句法位置是定语和谓语,分别占35.48%和34.84%。究其原因,网络环境中运用夹注式修辞的句子主要为叙述句或评论句,定语和谓语符合说话人特定语言交际的需要,即叙述和评论。
    我们对发生夹注的语法单位也进行了统计,发现无论是正文语还是注释语,不同层级的语法单位中均会有夹注式修辞现象,但使用频率却不同。频率最高的主要在于词和短语的层面,统计数据见表2。这是因为词和短语是主要的造句材料,可以承载句子要表达的主要信息,符合网络语言高效、简约表达的实际需求。
    表2 夹注式修辞在不同层级语法单位上的使用情况
    
    少部分的句内夹注中,注释语和正文语的音节数量不等,往往伴随发生的是正文语和注释语存在不同层级语法单位之间的“跨级夹注”现象,即括号内外成分存在语素、词、短语、句子的混合注释情况。如:
    (13)高(wo)端(shi)洋(yi)氣(ge)上(zha)档次来一发……
    (14)真是个值得拥(wu)有(liao)的假期啊!
    另外,还有一些夹注式表达,正文语与注释语的词性或短语类型也不对应,例如:
    (15)8012不可错过的复(gou)仇(xue)大戏!
    (16)哥(zheng)们(feng)义(chi)气(cu)!为了一个女孩他们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17)红烧茄子香(yan)醇(fang)可(duo)口(le),我保(xiang)证(shao)光(chi)盘(dian)。
    说话人在运用夹注式表达时,通常可以忽略注释语与正文语之间的语法单位层级、词性或结构类型的对应,如例(13)至例(17),从而造成了如上句法分布与各种错配现象。这表明说话人不以追求注释语和正文语之间的语法性质或结构类型一致为目的。整体上看,构造的结果均是以音节为单位用注释语对整个句子或句内的定语/谓语(例(2)、例(15))等关键成分进行间隔夹注。正是遵循“音节优先对应”规律,才会形成间隔夹注的非常规表达。
    2.夹注式修辞的语义分析
    已有的分析认为,夹注式修辞的括号内外的语义是反语关系或是相近关系。但本文发现,反语与夹注式修辞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语言事实远非“反语”或“近义”可以概括的。
    与反语修辞的区别首先体现在语体方面。反语既可以是口语的,也可以是书面语的。当反语用于书面语时,甚至还经常见于政论、文艺等性质的文本中。无论哪种情况,在意义识解方面,说话人内心的真实想法都不能直接表述出来,而是需要听话人根据语境自行领悟推导。而且,听话人出于背景知识或语境等因素,很可能无法成功解读出反语的真实语义。而夹注式修辞鉴于其非线性及非常规的特点,只能出现于非正式环境的书面语体中,且说话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直接表述的,无需读者推导。
    其次,反语和夹注式修辞的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反语的结构是“字面意思+语境→说话人的真实意思”,即听话人根据某一字面意思结合特定语境可以推导出说话人的真实意思。例如:“他是我们班最‘积极’的人,一到劳动课,他就肚子痛。”读者只需要将“积极”的字面意义与语境结合,即可推出“他不积极,不爱劳动”的真实意思。而夹注式修辞的结构为“正文语+注释语+语境→说话人凸显了的真实意思”。其中,正文语相当于反语的字面意思,注释语相当于反语中听话人推导出的真实语意。我们可以用如下形式直观比较:
    
    因此,在夹注式修辞中,说话人字面的意思和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一同展现给读者的,当正文语与注释语的真值语义存在逻辑矛盾时,读者需要结合语境辨别正文语的语义性质,从而体会说话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当正文语和注释语之间不存在逻辑矛盾时,读者可以直接结合语境理解说话人要强调的真实意思。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结合语料详细阐述。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夹注式修辞的正文语和注释语之间并不具备词义上的“反义”或“近义”关系,因此需要换一个思路对其分析。我们认为,夹注式修辞虽是基于网络产生并活跃的,但其具备一般话语的信息表达与传递功能,既可以传达一个命题,同时又可以附带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因此,我们从信息语义的角度来观察夹注式修辞的性质,从表述客体情况和表述主观情感两方面分述。
    2.1表述客体情况
    夹注式修辞可以用于描述一个客体情况。具体来看,正文语和注释语之间存在矛盾性与非矛盾性不同的组配关系,具体表现为“事实性”的对立或一致。
    A类情况:正文语为[-事实性],注释语为[+事实性]。例如:
    (18)开完会啦~会上我妙(yi)语(yan)连(bu)珠(fa)噗哈哈哈哈哈并没有
    (19)我真的很讨厌下班后还跟我讨(bu)论(zhi)工作。你现在跟我说了,我不也是要等上班后才能做吗?那你现在说来有什么用,只会给我添堵。
    (20)某次下楼倒垃圾回来,妻子围着我转了好几圈,问我抽了几根,我坚持说一根,马上被罚到书房“面壁思过”兼写检讨。身为大男人的我自觉不能向妻子示弱(口头上),最后私信@妻子:真(chou)的(le)没(san)抽(gen),我保(cuo)证(le),及时避免了晚上睡沙发的“悲惨命运”。
    以上三例都是对现实性的客观情况的描述,但正文语与注释语的事实性是互相矛盾的。从逻辑角度看,同一个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个为假,即非事实性的命题。从例(18)夹注式修辞的后一小句“并没有”可以判断,正文语“妙语连珠”为假,是[-事实性]的,注释语“一言不发”是[+事实性]的。同样也可以对例(19)、例(20)做出判断。当读者读完正文语后,再回头读注释语,二者的语义给人一种反差效应,违背了读者对正文语的心理预期,往往可以产生幽默或讽刺的修辞效果。
    从理解过程来看,A类夹注式修辞的结构可以分解为二,即a1:正文语+注释语→矛盾;a2:矛盾+语境→说话人强化的真实意思。正文语与注释语之间出现逻辑矛盾,读者需要结合语境判定二者的真假值,然后再结合语境体会说话人真正想要强化表达的意思。
    B类情况:正文语为[+事实性],注释语也为[+事实性]。但区别在于注释语比正文语更接近事实、更具体,或是说话人特别想要强调的事实。例如:
    (21)紊乱的(zheng)监(jian)管(hui)者
    (22)心血管频道征稿!诚(gao)意(fei)满(jia)满(bei)
    (23)早起的鸟儿有(bei)雪(dong)看(si)
    例(21)是一则新闻标题,新闻的内容是对证监会朝令夕改的政策进行质疑,说话人出于强调、讽刺等原因,不直接说出监管机构“证监会”,而是在注释语中用拼音的形式标出,正文语表明其本应具备的职责,结合语境,这一表述则产生了明显的讽刺效果。例(22)为某征稿启事的标题,说话人将拼音编码于注释语中,将需要强调的信息通过特殊的形式传递给读者,一旦读者成功解读,即可达到说话人对信息的强调目的。例(23)可以做同样的分析,正文语和注释语都是真实的,但注释语是说话人故意想强调的内容。
    因为B类夹注式修辞的正文语和注释语之间不存在矛盾关系,既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其结构为“正文语+注释语+语境→强化后的说话人的真实意思”。但是在现实语料中,我们未发现注释语和正文语同假的用例。因此,读者无需判断正文语的语义值,可以直接结合语境理解说话人真实要强调的意思。
    2.2表述主观感情
    语言具有主观性。说话人在语言表达的同时,会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沈家煊2001)。基于网络而产生的夹注式修辞,在表达客体信息的同时,常常会带有极其显著的主观性色彩。需要注意的是,当夹注式修辞表达个人强烈感情时,括号内注释语即使与客观世界不相符,也是说话人主观认定的事实,均具有[+事实性]。
    第一,正面夸赞。说话人为了积极评价,将积极性的词语放在注释语部分,是其想要突出强调的内容,具有[+事实性]。正文语一般是积极的或中性的,个别为消极的。读者阅读正文语和注释语后,结合语境可以领悟到说话人想要真实表达的强化的正面夸赞。例如:
    (24)柏林爱乐大厅被中国民乐踢(zheng)馆(fu)了!
    (25)劳动节|地理人的辛(zi)酸(hao)往事
    (26)有足球,有沙滩,有音乐,又没事,有美女,有阳光,一定要去看这场惊(li)为(hai)天(si)人(le)的“国际沙滩足球中国大奖赛(2017)泉州站”。
    第二,负面讽刺。说话人为了凸显讽刺意味,故意将负面的评价置于括号内作为注释语,而正文语却往往是正面积极的。正文语是说话人所认定[-事实性]的,注释语是说话人所认定[+事实性]的,二者强烈的事实性反差和感情色彩反差加剧凸显了反讽的效果。
    (27)你(shi)好(ji)帅(hen)啊(chou)!
    (28)这个问题提的真的非常有(mei)学(shui)问(ping)。谢(he)谢(he)。
    第三,零度评价。零度评价主要是出于普通实用的需要。说话人没有明显表现褒贬评价色彩,但存在对注释语[+事实性]的认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言者的立场。例如:
    (29)迎来了明年升小学,加减法怎么办?识字拼音怎么办?是不是要去报个幼小“过(bu)渡(xi)班”……要不,跟不上可咋整?
    (30)你在同事眼里情(zhao)商(ren)高(ai)吗?
    第四,表达幽默。一旦夹注式修辞这一变异形式产生后,便具备了特殊的修辞功能。说话人可能就会出于文字游戏或表达诙谐幽默而故意使用,反映主观情感的谐谑之趣。例如:
    (31)星期天体测的时候做了仰卧起坐,这几天腹(du)肌(nan)超痛
    (32)怎样才能去剑桥?———要(zuo)努(huo)力(che)
    (33)小伙伴都戳进来,咱们坐(xian)而(liao)论(che)道(dan)
    3.夹注式修辞的语篇功能
    由于夹注修辞的形式和语义特征较为突出,其语篇功能经常被人们忽视。从语篇功能的角度观察,我们发现夹注式修辞具有话题引入、语篇推进与转化以及焦点强化等功能。
    第一,话题引入。在一些网络文案标题中,夹注式表达处于话题的位置,正文语通常具有某种特殊的社会性质,带有一定噱头性和夸大性,是[-事实性]的,以此吸引受众,注释语则具有[+事实性],是真正要引入的话题内容,后面的内容是围绕注释语展开的。如:
    (34)通(zhao)缉(mu)丨全市文艺犯、话剧咖
    (35)寻(zhao)人(pin)丨黄花菜都凉了,你咋还不来!
    第二,语篇推进与转化。当夹注式修辞处于两个小句之间时,可提供一个临界的环境,实现语篇推进与转化的功能,如例(36)、例(37)。夹注式修辞的前项与正文语叙述的事件顺接。[-事实性]的正文语与[+事实性]的注释语提供了一个事态发展的双重信息,注释语与夹注式修辞的后项表示的事件顺接,从而引出后续情况,达到了推进语篇的目的。
    (36)小编也跟你们一样,超(fei)级(chang)开(nan)心(guo)!因为你们在放假,小编正在编微信。
    (37)体质差真的什么毛病都有,肠胃炎刚好点就牙疼。久(bing)病(ji)成(luan)良(tou)医(yi),折腾好一会儿,还真有点成效。
    第三,强化焦点。根据前文所述,说话人将内心真实的想法或希望突出强调的成分置于括号内,[+事实性]的心内想法是说话人表达的焦点所在。
    (38)你(wo)在(hao)干(xiang)嘛(ni)
    (39)真的是用(ji)心(yi)良(bu)苦(jing)写了大纲。
    三、夹注式修辞的生成
    1.客观依据与生成机制
    一个新的修辞现象产生,必定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郑文贞、余纲1963)。我们认为,夹注式修辞产生的客观基础在于事件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不同事件之间的外部联系。比如例(20)中,“抽了三根”和“真的没抽”都是就“抽烟”这个事件而言的两种事态,二者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例(12)a中,“一起吃饭”和“我请客”是两个不同的事件,但二者是有联系的。而且需要注意,这种联系还可以是具有偶然性的,如例(23)的“有雪看”和“被冻死”。
    夹注式表达的生成机制为两个不同事件(event)或同一个事件的两种事态(state of event)的整合(blending),实现为语符之间的夹注。比如例(17)可以解构为两个事件:事件一“红烧茄子香醇可口,我保证光盘”;事件二“红烧茄子盐放多了,我想少吃点”。前者为[-事实性],后者为[+事实性],说话人出于夸赞对方、避免直接说出实情的尴尬,同时还要说出并强调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可以表达为“红烧茄子香(yan)醇(fang)可(duo)口(le),我保(xiang)证(shao)光(chi)盘(dian)”。事件一和事件二整合于一体,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创新为夹注式表达:将[-事实性]夸赞对方、化解尴尬的话用以汉字符号的形式直接置于句子正文,同时将[+事实性]的内心真实的想法用拼音符号的形式置于括号中。再如例(18)中,说话人在会议上的表现就是同一个事件“发言”的两个事态:“妙语连珠”“一言不发”。说话人为了避免尴尬或出于幽默自嘲等目的,凸显地将“一言不发”转写为汉语拼音进行夹注。同一个事件的两个事态整合于一体,形成了夹注式修辞。正文语和注释语之间存在“事实性”的语义矛盾,因此可以引发读者对句子信息进行重新识解,从而领悟说话人真正的交际目的。
    另外,与注释语转写成拼音符号相比,像例(4)、例(5)、例(7)、例(10)这种用汉字进行注释的形式,说话人试图强调或凸显的意图性则较小。这是因为人们拼音阅读与汉字阅读的心理历程是不同的。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符号,本身即可暗示一定的语义内容。加上人们对汉字阅读的熟悉度很高,注释语用汉字书写就易于解读。而当注释语用拼音书写时,其本身只表示语音形式,读者需要根据读音,结合正文语语义和语境才能顺利地识别出拼音注释语真正所要表达的意义。因此,拼音阅读的心理更加曲折,拼音注释语一旦被读者成功解读,其最终所达到的修辞效果则更加明显。相应地,说话人试图强调或凸显的事实或评价意图也更加显著。
    2.修辞动因与修辞策略
    夹注式修辞的产生除了上述机制外,深层一定有其更为复杂的修辞意图与修辞动因。前人如陈颖(2015)所用的“礼貌原则”不能解释所有的夹注表达。按礼貌原则,“用言语进行评价,尤其是评价人的社会行为时,对坏的要说得委婉,对好的要说得充分”。那么,对他人的夸赞要直接、突出地肯定,更宜将褒义性的词语置于括号外正文语的部分,而对于他人的批评要委婉隐晦地表达,宜置于括号内并用拼音转写。但这与语言事实并不完全相符,如例(24)、例(25)、例(26)等。而且,说话人对其自身情况的陈述或评价的夹注表达,以及背后制约“礼貌”的因素均未能得到充分解释。
    根据前文,夹注式修辞的注释语均为[+事实性],是说话人既想掩盖又想表述的内容。一旦读者成功识解,就可以体会其强大的修辞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夹注式修辞产生的修辞动因是:说话人故意凸显强调客观事实或其主观认定的事实、态度及评价。这种修辞策略实际上暗含了说话人“欲盖弥彰”的意图,即想要掩盖真相或内心真实想法,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拿前文所述的A类情况来说,将[+事实性]成分置于括号内看似是回避了事实,但恰恰相反,其真正的意图是为了凸显强调这一事实。如例(4)“我真的很讨厌下班后还跟我讨(bu)论(zhi)工作”,说话人若是为了故意回避事实,完全可以选取其他形式进行表达,比如反语,让听话人自行领悟其真实意图即可,而不是将自己真正的内心独白展示给读者。试比较:
    反语修辞:我真的很讨厌下班后还跟我“讨论”工作。
    夹注修辞:我真的很讨厌下班后还跟我讨(bu)论(zhi)工作。
    在没有更多语境的情况下,反语修辞例子还可以理解为他人跟说话人“请示工作”“探听工作”等,这种让读者体会不到说话者的真实意图的策略才是故意回避事实。而夹注式表达的使用,非但没有回避事实,反而将真实情况或说话人的真实想法告知读者,且使用拼音夹注的非常规表述形式,完全吸引并调动了读者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因此,我们认为,夹注式表达生成的真正修辞动因是说话人故意凸显强调客观事实或其主观认定的事实、态度及评价。加之当代社会背景支持和广大社会民众的心理共鸣,夹注式修辞便可以大量传播于网络。
    至于正文语[±事实性]特征的选取,则是出于说话人为了达到表达客观事实、嘲笑讽刺、化解尴尬、诙谐幽默等交际效果。当正文语是[-事实性]时,正符合“功能假信息”的特征,即说话人故意让对方知道或者不怕让对方知道自己释放的是假信息。读者也明知道接受到的是假信息,却不介意,也没有受蒙骗。读者经启发可以领悟出信息的真假,或者不觉其假之害,甚至于觉得假比真好,乐意接受其假(钱冠连1997:207-215)。
    四、总结与余论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采取曲折、迂回、辗转、回旋等非直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本文所讨论的夹注式修辞就是这一典型的修辞语用现象。我们基于大量真实语料,考察了基于网络而产生的夹注式表达的句法分布特征、语义特征以及篇章功能,并深入讨论了其产生的机制和动因。这一变异形式可以看作是说话人故意传达主、客观信息,实现某种特殊交际意图的修辞、语用现象。夹注式修辞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客观基础与主观基础。说话人通过对同一个事件的两种事态或两个不同事件的整合,将语言符号创新性地间隔夹注,借助当前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实现了其特殊的交际目的。从这点出发,我们也注意到夹注式修辞可以使人们交际充满活力(徐赳赳2018),同时也伴随产生了更多的变式修辞表达,如近期笔者见到的删除式修辞:
    爸爸:离开家也不知道你习不习惯,缺钱了就和爸爸说。
    女儿:都挺好的,我们有早操晚自习,每天奔波在教室、宿舍和餐厅,好累啊。不过下课后我常去图书馆,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大学挺丰富多彩的。
    其次,我们还应注意汉语拼音在网络时代的特殊作用:目前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有三个:给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作为拼音文字的基础(周有光2007:63-67)。我们认为,这都是汉语拼音最基本的作用。当今,汉语拼音不仅是一种注音工具和拼读工具,更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延伸出语用功能,可视为一种修辞表达的手段。其实,注音工具发展出非注音功能的情况是有共性可寻的。比如中国台湾地区通用的注音符号在网络中也出现了类似大陆夹注式修辞的表达。例如:
    
    以上均是典型的注音错配现象。例(40)中注音符号对应汉语拼音为“shùjù”,即事实为“数据改善”,而非“治安改善”,汉字表达为[-事实性],注音表达为[+事实性],说话人实际的意图是讽刺“通过找关系等手段阻止警方办案而使犯罪率降低”的社会现象。同样,例(41)中的注音符号对应汉语拼音为“lìyìshūsòng”,“扩大内需”为[-事实性],“利益输送”为[+事实性],以此讽刺“声称扩大内需,故意用高于市场价格买自己人商品”的现象。
    再如,日语振假名一般用于标示日语中较难认读的汉字读音。据钟煜辉(2016)研究,振假名二重表记(音读假名在汉字右侧,意义假名在汉字左侧)在明治时期即已出现,昭和时期日本政府规定现代日语振假名的功能仅表示汉字的读音。今一些日本的科幻文、轻小说、文艺作品中还常见振假名表记的用法。言者或作者出于强调主客观信息或文风修饰等特殊目的,使用与实际文本读音错配的注音表记,示例如下表:
    表3 日语中振假名的注音情况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汉语拼音、注音符号以及日语振假名在用于注音时,均应使用双线性的书写形式,即注音置于汉字的上方2。但出于电脑、手机打字输入的方便快捷或网页格式显示的限制,会转而采用“括号加注”的单线性形式。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大陆所产生的夹注式修辞是以音节为单位间隔性夹注的,而注音符号和振假名是连续标注于整词之后。
    第三,本文还注意到,这类方法在语体上只见于书面语,必须通过视觉拼写(拼音)或识读(汉字)来识别括号中注释成分的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并与正文进行对比,才能获得表达者实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图,口语中无法运用这一手段。从题材上看,该方法主要实现谐谑功能,因此,主要见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短文或对话表达中,包括幽默性的段子等,但也可以用于一般事务性话语中,如例(32)、例(33)等用例为广告,而以下两例则见于新闻媒体的信息发布中:
    (42)今天是印度共和国日,又是一年一次印(da)度(jia)阅(tu)兵(cao)的日子,那到底印度阅兵是什么样的呢?(凤凰周刊微博,转自陈颖等2016)
    (43)才(hao)华(wu)横(jie)溢(cao)的你们帮着想个别致的名字吧!(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转自吴瑞敏2015)
    就这一发现而言,我们认为,这一修辞方法能够在最近几年产生、喷涌,既与网络媒体时代所产生的特殊媒介因素有关,也与这一时代中国大陆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条件的支撑有关,但具体这一支撑是如何实现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最后,本文认为,这类夹注式修辞形式新颖、效果独特,但也要注意在形式与内容的配合上,要尽量照顾好两者的相关联系,减少阅读和理解上的阻力,比如例(22)“诚(gao)意(fei)满(jia)满(bei)”中的注释语,拼音本已不便识别,加上被间隔分开且不标注调号,想要读出“稿费加倍”的意思,可能要颇费眼力和脑力。
    参考文献
    陈颖、郑梦灵、李治平2016说说“拼音心声体”,《语文学刊》第8期。
    李开拓2016手机微博语言语用特征综论,《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刘大为2010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当代修辞学》第3期。
    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钱冠连1997《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沈家煊1994“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第4期。
    吴瑞敏2015“注音心声体”的反转魅力,《语文学刊》第6期。
    徐赳赳2018新媒体话语中错误-修补分析---以新语体QQ聊天为例,《当代修辞学》第2期。
    郑文贞、余纲1963修辞格的客观基础,《厦门大学学报》第3期。
    钟煜辉2016试探现代日语中振假名的二重表记现象,《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周有光2007《汉语拼音·文化津梁》,三联书店。
    注释
    1(1)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BCC语料库、新浪微博及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网络,无法一一标明来源。
    2(2)日语注音假名的标注位置还与汉字的书写方向相关。横书时注于上方,直书时置于右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