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巴菲特“金钱守护神”——评巴菲特传记《滚雪球》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网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作者:[美]艾利斯-施罗德 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连载
    有关巴菲特的传记琳琅满目,但《滚雪球》这本书却在其中独树一帜。艾丽斯·施罗德作为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分析师,擅长描写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但她却最终没有将此作为写作的重点,而是细致刻画了巴菲特的内心世界。纵观其一生漫长而令人望尘莫及的职业生涯,此书作者披露了亿万富翁巴菲特生活中真实的另一面,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和眼光记录了巴菲特身上的闪光点,给人们提供了难得的了解巴菲特的平台。二十年后,当金融市场已经忘却我们现在经历的创伤,那时年轻人将会重拾本书,从中发现历史上传说的“股神”并非是漫画中虚构的人物,而是活生生的人,并受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戴。
    巴菲特童年生活不同寻常 初露投资天分
    巴菲特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他母亲是一位非常情绪化的人,而他特别尊敬他的父亲。巴菲特是个问题少年。从本书描述中看,巴菲特小时候并不聪颖,甚至行为举止有些恶劣。他总是喜欢打抱不平,喜欢在商场偷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他需要这些东西,而是享受偷东西带来的乐趣。在奥马哈,他过得并不快乐,令他感到最厌烦的事情是他父亲霍华德作为股票经理人被选入众议院,他因此也被迫转到华盛顿读中学。在班上,他是年龄比较小的,成绩也落后于其他同学,他总是说:“我基本上赶不上了。”他总是感到莫名的压力,直到他21岁结婚后,这种焦虑才消失。
    施罗德描述了巴菲特的一些奇闻异事。周围其他人对他的评价并没有妨碍他内心坚持必胜的信念。在华盛顿中学读书时,巴菲特只有一门功课学得很好,就是打字课。他说:“我每学期打字课都能拿到A。我是20个学生里面打字最棒的。其他人因为打得太慢而感到恐慌,而我却能从中找到很多乐趣。”
    巴菲特年轻时就表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如他的体型,他如痴如醉地一头扑到阅读上面。但他涉猎的书都是对于其他孩子来说不同寻常的,比如如何赚钱。巴菲特从小就比他的朋友更多地享受到了赚钱的乐趣。他积累了不少生财之道,如购买和管理弹珠台玩具等。抵达华盛顿后,他利用父亲在国会工作的优势,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借出了所有关于马术方面的书。当时他才16岁,但已经赚到了五万三千美元,并很难想象他能够在沃顿商学院进行演讲。他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之后他生活在奥马哈,并开始投资股市。但他的父母希望他能上大学。后来他去了内布拉斯加大学,并在那里学习了三年。
    影响巴菲特一生的两位导师
    施罗德在书中不仅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更重要的是描写了他的生活经历。在1950年,他读了一本《做个智慧投资人》的书籍,本书的作者是两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大卫·多德和本杰明o格雷厄姆。巴菲特同屋的室友说,“他当时看上去好像找到了救世主。”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拜师于大卫·多德,格雷厄姆则带他走进了他的投资公司。而本杰明o格雷厄姆与巴菲特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格雷厄姆经历过经济危机的洗礼,这给他造成了悲观情绪的影响。他总是逃避预测具有未来发展前景的公司或行业,而是投资于那些即将被清算、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其自身价值的公司。像施罗德描绘得那样,格雷厄姆衡量企业的标准是看它是不是即将破产,而不是是否还能发展。巴菲特从小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戴尔·卡内基写的《沟通与人际关系: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一书对巴菲特做了细致的刻画:当他选择一个公司,他不仅看它的资产名义价值,还注重它将来的发展潜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