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噪音太多》错误太多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新京报漫画/赵斌
    王小峰
    读梁文道老师的新书《噪音太多》(点击阅读本书连载),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一直尊敬的文道老师的文字吗?里面的低级错误怎么这么多?本来只是躺在床上想消遣式地阅读一会儿,让自己的眼皮上下黏在一起,然后睡去。结果这些错误像眼睛揉进了沙子,不得不让我睁大眼睛,结果这一看就看到了天方大亮。
    看到一百多页,音乐部分看完,我已经没有兴趣再继续阅读下去,依我浅薄的出版经验来判断,这本书的问题出在编辑身上,而不是出在梁老师身上。
    梁老师这本文集的文章多数出现在香港媒体上,所以语言习惯以及某些字词用法都很港式,这很正常,如果内地出版,为了照顾大部分读者的阅读习惯,把一些港式措词改成内地常用说法也是很正常的,但问题是,一会内地用法,一会儿港式用法,一个名字一会这么说,一会那么说,书中最经典的乌龙用法是指挥家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的翻译。如果按照内地标准,应该翻译成“西蒙·拉特尔”,因为这人是英国人。按照《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的标准,这么翻译一点错没有。当然,写到这里,会有人抬杠,人家爱怎么翻译你管得着吗。对,要不管的话,梁老师一世英名……
    下面列举一下书中的Simon Rattle译法:
    在《造神运动》(38页)一文中,是这么翻译的:“大指挥家海汀克与赛门·拉图”。在《古典音乐还是管弦乐》(44页)一文中,是这么翻译的:“2005年12月份的英国《BBC古典音乐》杂志请了西蒙·拉特尔当封面人物”,中文名字翻译得相当标准,奖励一朵小红花,但不幸的是,后面的英文写成了“Simer Ratle”。同样还是这篇文章,在第三自然段,“拉特尔”又变成了“拉图”。
    还有,一些音乐家的名字,如果是如雷贯耳,最好用约定俗成的译法,虽然连猜带蒙也能知道说的是谁,但这样会打扰人的阅读兴趣,比方说书中有几个人的名字没有统一:
    “斯特劳斯”(9页、44页)与“史特劳斯”(51页)
    “勋伯格”(3页、51页、52页)与“勋柏格”(45页),第51页勋伯格的名字“Arnold Schoenberg”写成了“Amold Schoenberg”
    “瓦格纳”(54页)与“华格纳”(52页、66页)
    “格什温”(104页)与“盖希文”(33页)
    “嘉迪纳”(Gardiner,42页)与“加丁纳”(7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