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满脸“油烟和泪痕”的文学回忆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华读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刘禾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9年5月第一版 / 30.00
    《持灯的使者》是由《今天》杂志同仁的怀旧专栏和回顾口述组成,可以说是一本回忆散文集,但一本散文集的腰封上赫然罗列
    着近十位文学史教授与批评家的联合推荐,却似乎在昭示着这本书背后的文学史意义,编者刘禾更是在序里面借此提出一种新的文学史写作方式,即“散漫的、重视细节的、质感较强的文学史写作……不以歌功颂德为己任,不以树立经典为目标,而是抱着诚实的、怀疑的态度去审视过去”。这些,诚然为这本书增添许多重量,然而,一旦把这些回忆的内容视作史料,把这种回忆的形式当成叙述历史的学术新方式,我们又要小心新的危险。
    最近这些年,一方面,诸如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李陀等主编的《七十年代》之类的当事人回忆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这种由回忆和访谈所构建的“新史料”也引发了强烈质疑,被一些学者认为其中有通过“文学想象”增扩某些“历史事实”,尽力凸显自身历史“当事人”和“启蒙者”身份的嫌疑。
    钱锺书有一段名言:“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一个人的真相尚且如此诡谲,一段文学史同样如此,并非个人秉持着诚实和怀疑就可以掌控。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杂志只存在过两年,共出过九期杂志,以这么短的生命却成就如今的声名,是一本杂志的幸运,却也是一段文学史的无奈。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若回望九十年前的中国,那绝不是一本《新青年》的天下。薪尽火传,彼伏此起,大抵是五四时期文学杂志整体境况的概括,也是那个时代的生气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持灯的使者》,会另有一种复杂的感受。
    我们会从书中看到,围绕着《今天》杂志,二十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永远的发言人,一直在写作、述说、回顾、表达,如芒克、多多;另一种是永远的幕后者,起先他们在付出和承担,而后是沉默与荒芜,如赵一凡、周郿英……读完本书的人,一定会对后一种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并被深深打动。这两种人无论日后命运有多少差别,却一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自从他们遭遇《今天》那一刻起,这二十年来,无论远近,他们都一直生活在《今天》的笼罩之下。你可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强韧的情感啊,一群人与一本杂志;但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多么狭隘和令人叹息的情感,一群人与一本杂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