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无所适从的青春 《等待消失的青春》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点击阅读本书连载
    之前我问黄梵在做什么,他说写长篇,慢,一天能写个千把字不错了。我说格林一天才写500字。过几天他又说失眠,因为找不准叙述方法。我几乎能看见他黑眼圈、沉默寡言、像黄花鱼溜边游走在南京阔大沉郁的梧桐树下的样子。
    突然一天就收到这本《等待青春消失》。我着急夜读,因为他的《第十一戒》那种黑色幽默,那种知识分子腔的冷调侃,那种嘴角噙着冷笑的机智,那种内敛、克制的情感宣泄,那种袖手旁观的姿态,那种“闷骚”型的适度情色,给我很深的印象。
    但这本《等待青春消失》相当平实,黄梵似乎跨过了现代派的种种尝试,转回到写实主义。“多余的花枝不复存在”,受过良好诗歌训练的文字依旧干净、简洁,却用在了最平实的“记录”。他不想卖弄他的聪明,或知识分子的说教,也不想津津乐道于各种主义。他仅仅,将目光锁定于最底层的一对母子:死了丈夫、下岗、四处借钱、等待拿拆迁房补贴款来给儿子上民办大学的清月,和茫然无知间失去了父亲、小帮会里的混混、考不上大学的差生陈小楠。这样的母子,比比皆是;他们的故事,稀松平常。黄梵,他如何去贴近底层、如何去呈现“边缘人”的情感及生活。
    黄梵抓住了“痛感”。痛,不是一个概念,一个词汇,痛,是由琐碎的细节汇成了痛的河流,渗透在血液中。清月的痛:丈夫弥留时,不在病榻前;混迹在外来打工妹中等待挑拣的雇主;与儿子的谎言争斗,儿子高考落榜宣布她所有努力的失败;四处借钱的含羞忍辱……陈小楠的痛:对母亲爱与恨的交织,前途、爱情不知所措,何去何从的迷惘与困惑……在清月,痛变成泪水、不时地宣泄,却日渐衰老、干涸;在陈小楠,痛却让他沉默不语,同时一节节地成长,貌似恍然醒悟,却再度陷入迷惘。
    但黄梵并不一味沉湎于“痛感”,相反,他不失时机地呈现“渴望”。清月面对严峻生活,所表现的坚韧,应对突然变故的机智,始终保持的洁净外表,自尊、勤勉的态度,她那手漂亮的字意味着良好的家教,她对江南风物的描写表达了她的浪漫内心,她所向往的洁净、高雅、上层生活,也正是她如此急切于儿子摆脱命运的冀望的缘由,以及隐隐地对爱的渴望。然而,清月的“渴望”如此短暂,很快就被打入到现实的严酷之中。而陈小楠的每一次疼痛,都促进他的成长。在混沌中,他也表现了爱听故事、热爱诗歌、向往爱情。与小帮会中的老大马林、打手宋池不同,他早早地感到了迷惘,早早体会到“不忍”,他在游离不定时已经比其他人成熟,所以他才可能幡然“醒悟”。但黄梵的写实主义在于,他并不认定陈小楠真的醒悟、变成好学生后就进入正确的生活轨道,相反,人人事事的忽闪忽灭,只让他更加迷惘和无所适从。这个时代本身就一团糨糊,陈小楠在这个那个之间游走,不知道什么是善和恶,是或非的区别在哪里。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无所顾忌的叛逆者;德国格纳齐诺《女人,房子,一部小说》中半苦半涩、淡淡忧郁又迅速遗忘疼痛的少年;日本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中迷惘、混乱的“垮掉的一代”,八0后的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中空虚而寂寞、苍白而绝望地随手抛掷青春年华的少女,以及黄梵这本《等待青春消失》中少年陈小楠无所适从迷惘的成长,这些青春小说,都将目光聚集于那些被退学、遭开除、落榜或离家出走的少年,他们充满苦涩的成长痛感,如此深切地印刻在作家及读者心灵,其中折射的精神世界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