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大清商埠》 在洋商与清政府夹缝中的粤商(5)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鸦片战争的原因还在于清政府的贸易政策。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商品不能跨过边境,士兵就会跨过边境。清政府限制贸易,英国无法打开中国市场,贸易严重入超,要运送白银到中国,这就引发了走私鸦片。更深刻的原因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农耕文明的中国即使开放了贸易,也没有对工业品的需求。所以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在短期内增长也并不大。但鸦片战争对粤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政府和人民认为十三行为洋人做事是卖国贼、汉奸,尽管他们为政府捐款数百万元,但不被原谅。而洋人又认为粤商帮中国政府惩罚他们。粤商两边不讨好。鸦片战争结束,赔款两千一百万元银元,伍家被勒令交一百万元,十三行商会交一百三十四万元,其他商行交六十六万元。不过致命的一击并不在财产损失上。《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打破了十三行一口通商的垄断地位,粤商就衰亡了。1843年伍秉鉴去世,这标志着一代粤商的结束。
    不过粤商是衰而未亡。他们在与外商打交道的过程中接受了开放的意识。潘振承曾投资于瑞典的商船,伍秉鉴曾投资于美国、欧洲、印度和新加坡的铁路、房地产等产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口通商结束,他们看到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在上海,因此纷纷把资本转移到上海,伍秉鉴的五儿子伍绍荣就到上海投资。十九世纪初上海是广东人投资和移民的中心,当年的上海话就是广东话,上海被称为小广东。广东人是上海的开拓者,希望以后有人能把这一段历史写出来,再现粤商的风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