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大清商埠》 在洋商与清政府夹缝中的粤商(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道不同不相与谋”,两国的差异如此之大,且无法弥补,就老死不相往来好了。大清还可以真不与英国来往,它满足于自给自足,自乐其中的贫乏生活。但英国离不了大清。从大背景来看,英国正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市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有市场潜力的大国,英国当然不会放过;小而言之,英国离不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尤其是茶叶已成为上层人士的必需品,连普通百姓也成为茶迷。英国及其殖民地不产茶,茶的需求如此之大,当然就是最赚钱的商品。英国商人当然要与中国进行贸易。而且,当年在重商主义指导之下,各国都实行高关税。大清政府还不懂重商主义为何物,所以关税极低。尽管有各种苛捐杂税,而且受官员私下盘剥,但加起来,仍然比其他国家的关税低。到中国经商能赚到大钱,英国商人当然趋之若鹜。
    中英贸易是英国有求于中国,而不是中国有求于英国。按说英国商人应该明白“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的道理,他们应该努力了解中国国情,即使再不情愿,也不能违背中国的各种不人道规定,甚至装出一副敬仰中华文化、热爱大清一切落后特色(包括男人留辫子、女人缠小脚)的样子。可是英国商人中只有小说中的殷无恙这样极少数人可以做到这一点(甚至不是伪装,而是真心),绝大多数人都像英国驻广州的总代表麦克一样,处处与大清对抗。
    粤商就是在外商与清政府的夹缝之间两面讨好,从中渔利。在夹缝之间,既受夹板气,也能从两边获得好处。记住这一点是理解粤商的关键,也是读懂这本小说的钥匙。
    在夹缝之间经商,重点就不在商上。《大清商埠》对潘振承和其他粤商如何经商,鲜有介绍,介绍的还是他们在对应的双方之间如何玩手腕、搞平衡。
    乾隆皇帝给了粤商十三行一口通商,而且只能由十三行进行的特权,这就赋予他们垄断对外贸易的特权。这种垄断排斥了其他商人的竞争,其有利之处是不言而喻的。但获得这份垄断要付出代价。首先是要向皇帝和王公大臣进贡、交钱,而且这些人是贪得无厌。也许皇帝还不一定是特贪,但王公大臣,尤其是主管其事的内务府大臣,借皇帝之名行贪,那就非常可怕了。
    除了寻找各方珍奇异物满足皇帝的虚荣心和爱好之外,还要交真金白银。在皇帝和王公大臣看来,十三行的商人富甲天下,“进孝”是应该的。而在商人,不断的盘剥,真是苦不堪言。《大清商埠》中写了十三行的各个商人如何饱受这种贪婪之苦,有的甚至破产。据台湾学者陈国栋根据官方档案统计,在潘振承以后的1773年到1835年间,不包括贡品在内,十三行仅“主动报效”或“捐输”,就合手出了五百零八万五千两白银。这仅仅是有据可查的,其他不可查的,恐怕不会比这个数字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